积累如酿酒,沧海之粟,取之不竭,然后发酵而意会言和而生语感,而用之不尽。
要想达其厚积薄发的目的,必须将“意会+语感+积累”进行到底!
桃之夭夭,语言灼灼。一路高歌,一路汲取,让学生永远在语言的花园里撷英、咀华、滋养、开花——品读、意会、积累、创造。
语文如茶,意会是汲取滋养、品味浸染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感性、摒弃肤浅的深读结果。
文字背后永远藏着“意”,意会是一种由“言”知“意”的会意默化的化合反应,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是一种思想碰撞、情感嘶鸣的体验过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是的,语文的“三昧”只能心领神会。意会语言,应该崇尚学生自己的生活链接的“得意”和发现,从而他自己建构语言意义。
《庄子·天道》中说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于语言的妙处,你可以先不言传,但须得先心有所会,而后融会贯通,潜移默化,于人情练达时,以“言”达“意”,得“意”得“言”,最终形成语言素养。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生活的体验、精神的脊立,没有语言的沉淀、厚积,那还是一个“人人心中淡,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即使由“言”知“意”了,却不能以“言”达“意”,还是出不了“意”,只能叫有“意”无言。有“意”表达不出,苦也!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就是注重对语言的感性感受和意会领悟,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生成的默契和灵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灵性张力。强调语感,就是强调“意”、“言”的渗透转化,也就是强调语言的意会、积累、表达和运用。
“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说的很形象,也很准确。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质”(辛国刚)。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充满感性色彩。
就像“郁郁”这个词,最先是形容草木茂盛之状的,但如果大家有“意”于它,就可以拿它来形容人的心情或文采等。再如“葳蕤”这个词,本是形容枝叶繁盛之意的,你如果心领神会了,用在“春雨菲菲,葳蕤一天”语中不无不妙。生活可以湮没诗意,但一旦写成文字便注入了意韵,而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人文精神,不然意境便流于平俗,甚至恶俗。“小楷如蚁”是有了些形意,然而在“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诗句中却神气十足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句中,正因为诗人爱的是祖国,而不是某个男人或女人,才有了精神的高度,语言也才有了深沉感人的魅力。
由“言”知“意”到会“意”,这是读之“入”;“意”之会到达其“意”,遣词造句,文从字顺,这是写之“出”。“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这是告诉我们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由“言”炼“意”,虽然也有“文无达诂”的情况,但只要我们“炼”就了语感,自然意自如,自然笔有神,自然言可达意,自然信手拈来、文采斐然。但语感怎样炼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走进文本,人、文合一,言、意统一,在诵读、练写之中,重品味,重意会,重积累。
语文如歌。有了语感,就是有了较强的言语意识和语言生成能力,胸中之块垒,何愁“情”不投“言”不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他神往,即使是“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也能“暗香盈袖”,也自会从“到黄昏、点点滴滴”的“人比黄花瘦”,“曲径通幽”至“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了。言为心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滴滴深情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节约用水)是一种表达;“别吻我,我怕羞!”(驾车不得超速)是一种诙谐;“常与作业漫步,沉醉不知归路。换本习题集,误入难题深处。还做,还做,做得满头迷雾。”这种笑谑,也横生几分意趣;“眼睑似山,呵欠连天,闹铃声声心发怵。恐师怒,匆洗漱,飞‘的’来到教室处,前门后门老师都堵。早,我亦苦;晚,我亦苦。”也就在古典中翻出新意了。
“厚积薄发”力倡诗性创意地学习语文,但决不是在“规范语言”的范本上死记硬背,死搬硬套,而是在会其意、领其神的基础上创造性解读文本,灵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以致用,扬意旨,翻新意,不虚情假意,而是说真人雅语,做至情至圣的诗性语文人,正所谓“文有文样子,人有人样子”。
(三)选点创意教学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漫延文化韵味、闪耀思想火花、撒播文学种子的课堂,这才是我们语文人生的课堂,是有内涵、有厚度的课堂。
叶老说课文是“例子”和“凭借”,我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凭借”“例子”,用真人精神去点亮学生的眼眸,燃烧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意会,炼就语言素养,形成积累,形成语感。胡滨老师“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给我们指出了路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着重解决学生言不及意和“得意忘言”的本真问题。言意统一,就是人、文统一,出其意,达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