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4.掌握几个重要词语。
教学重点
1.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教学难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约2分半钟)。
【录音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那时候,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非常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因而称为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在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他上学时学习很努力,中学毕业的绝大多数课程获得了优异成绩。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崇高理想,在中学毕业的作文中就表示,今后要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不久,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后来,马克思因发表文章抨击当时的德国的专制政府,被迫离开德国,移居到法国的巴黎。在巴黎,马克思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并且同许多革命者建设了联系。那时候,他精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逐渐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厅。马克思在他旅居英国的34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藏书,对历史,对哲学,对资本主义作了透彻的研究和精辟的剖析,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著名的《共产党宣传》和《资本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安葬在这座公墓内,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给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从此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阶级不断斗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关于文体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第三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三、有关悼词写作的基本结构(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1.交代死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情况。
2.简述死者生平。
3.评述死者的主要功绩或优秀品质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寄托哀思,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强调:悼词写作有以上要件,但主体内容在第3部分:对死者功绩、品质及影响的评述。
四、参照上述结构,看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否与上略同
明确:
1.简述马克思的逝世经过(第1自然段)
2.概述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第2自然段)
3.评赞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3~8自然段)
4.寄托哀思,表达伤痛之意(第9两自然段)
五、与基本结构相比,本文少了哪一部分?多了哪一部分?
明确:少了介绍死者的基本情况,多了概述死者的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
原因推测:①因为本文是恩格斯在葬礼上的讲话,前来悼念的人应该是熟知马克思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人物,恩格斯觉得无须在此作太多的关于生平的介绍;②马克思是一个影响世界思想体系的顶峰级人物,他的去世更多是为后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恩格斯要提前加以强调;③本文或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悼词。即使是,其基本结构也不是僵死的束缚,应该允许讲话人因为对象和场景的不同作必要的改变。
六、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要词语,并在课后认真掌握。
七、解析课文第1自然段。
1.感受语言。文章第1自然段应该怎样读才更准确、得体?师生配合完成。
明确:低沉,缓慢,充满伤痛之情。
2.体味准确、艺术的语言表达。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旨在让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可结合课后练习二完成)
八、简析第2自然段:马克思去世后带来的巨大损失。
1.
>>《第三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两大方面: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2.两个词语:空白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