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以本篇文章为窗口,了解日本文化。
2.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3.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4.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由苏轼《海棠》导入。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以《雪国》、《古都》、《千只鹤》3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
1950年5月,这正是日本战败的第5个年头。战败国的悲哀,民族的失败,国家的毁灭,使他苦闷、惆怅,产生了一种空漠感,一种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厌倦和伤感。在《独影自命》中,他说:“这种哀伤彻身透骨。”“战后我感到自己好象死去一样。”“我感到自己的生涯也结束了,直到现在,我还不能从这种感觉中站起来。”而1947年、1948年他的挚友横光利一、恩师菊池宽相继去世,他们的死更使他产生了第二次的孤儿感情。1948年11月12日出席旁听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最后一天对日本战犯的宣判,在《东京法庭判决之日》中他写道:“目前日本的国情和世界的形势,不能从我的头脑中抹去,这是我忧郁的原因。”而《花未眠》第9段中所写的时间“去年岁暮”正是1949年11月,作者应广岛市的邀请,代表日本笔会参观原子弹轰炸受难地,归途中去取道京都的时节,至1950年4、5月间他再次访问广岛和长崎,目睹原子弹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这一切又怎不使敏感的川端倍感身心憔悴?他的悲观厌世思想因此更加强烈了,生有何欢,死亦何惧呢?所以在《花未眠》第九段中他写道:“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作者极为欣赏的这“日本色彩”又是什么呢?是“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我们终于明白,哪怕是一朵盛放的海棠花,在川端眼中也“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美,对作者而言,就是这样一种以悲哀和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素朴的美,一种寂寥和孤绝的美!战后,他反复强调:“我不相信现实的东西,我已经完全离开了近代小说的写实基础了。”(《哀怨》)。战后的他,把死看作是一种极致的美,只有“临终的眼”才能映现自然的美,人生的孤独,生死的无常。他的精神负担无比沉重,使他对死亡有一种归宿感。“人若能自己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即使可能是不幸,但肯定是平和的。”(《临终的眼》)而“要活下去”正是这种心绪的变相流露。(参见川端康成的“要活下去”──兼《花未眠》写作背景深层解读左莉何效明2004年第八期《起跑线》高一版)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2)》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日本有很多自杀“圣地”,如:富士山下著名的青木原森林。“据说在青木原寻死的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青年伴侣,还有一些是成群结伙的少年,三五好友结伴赴死,也是当下的一种风气”。“还有一个是樱花河,每到三月,两岸的樱花开过花后,飘落的花瓣便铺满河面,投水而死这漂起来后,不是身上盖满樱花,就是身体躺在樱花之上,死出了一种意境,凄绝而冷艳。”(蒋子龙《日本的“自杀圣地”》
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切腹是武士道精神的终级体现,被认为是最为能体现武士道精髓的一种自杀仪式。切腹自杀颇有讲究:沐浴,穿着一袭白袍,用白布裹住刀或剑的把柄,单膝着地,昂首挺胸,反手自戮。有的还要举行一个仪式。
日本人的死亡观念有相当长远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它已渗透到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心理素质。
日本文学评论家加藤周一谈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时指出:“自杀的主题,在日本文化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说:“一切形式的自杀,都有演技的意识。”川端十分欣赏自杀身亡的画家古贺香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这种对死亡的欣赏、向往,常常超越他的文学虚构,支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川端康成在〈〈临终的眼〉〉中说:“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息。”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在20世纪40年代。三十多年之后,即1972年4月16日,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3年之后,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提问:什么是“花未眠”?可能有些学生不会注意这个问题。
人熟睡的时候,海棠花依然绽放,绽放着它的美丽。作者看到后,引发一系列的思考。那么作者对美学的思考和花未眠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由“花未眠”这一现象都思考了什么?能用原文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原文中没有直接写出就自己概括。
自然美无限,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自然美和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美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板书出来)
总之,这篇说理散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