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 黄财武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散文的初步知识并形成能力;
2.学习综合运用朗读、圈点、评价、讨论等学习方法;
3.养成寄情山水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鉴赏散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同身受渐入佳境、因声求气循声得情(整体把握)
听录音朗读,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从朗读者时抑时扬的语调中感受作者或哀愁或喜悦的情感波动。在课本空白处,注上哀愁或喜悦。
2.找出作者的游踪;
3.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1)正音;独处、仿佛、踱
(2)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3)心里描写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批注。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二、牵住线索、沿波讨源(深入探究)
1.哪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进入下一环节“知人论世”
三、知人论世(揭示主题)
1.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标志“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只能消极地表示不满来排遣苦闷。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作者在《哪里走》一文中,毫不掩饰地表白了自己地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①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②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绿》等散文名篇,笔触细腻、感情真挚。
③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尽管他在革命低谷时跟其他文人一样彷徨过,苦闷过,但我们在先生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文人应有的气节,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
④先生的人格美可用四个字来形容——情中烈外。
2.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心情。
拘守个人小天地,表现闲适心情。
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心情。
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披文入情(深入探究)
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一位同学朗读写景段落,其余同学边听边体味作者通过这些景,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清幽、宁静、朦胧。为什么要造这样一个境?为了表情。
五、以景解情(拓展延伸)
这里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一切在清幽、宁静、朦胧的意境中都显得恰到好处。这是作者追求片刻安宁的心境的反映,暂时的忘却中也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用片刻的偷娱调适内心的苦闷。
精神家园就是幸福和真理的所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的幻影;清幽的竹里馆与王维闲适的心情和谐统一着;大气磅礴的洞庭湖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范仲淹天下为先的广阔胸襟;在寂寥的雨巷里,戴望舒借无奈的相思,惆怅的寻觅来诉说自己心中那“至美人生”的幻灭感和“可望而不可即”理想悲叹;童话般的呼兰河曲折反映了萧红回归童年而不得的苦闷;在地坛和谐宁静自然之中史铁生悟出了生死的真谛。
同学们,当你忧伤彷徨时,当你踌躇满志时,你将用什么样的景来诠释你的情呢?请用200左右的文字描绘你的精神家园,然后小组讨论推荐佳作。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练笔扩写成一篇700作文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