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血色闻一多——乡绅子弟

血色闻一多——乡绅子弟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546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血色闻一多——乡绅子弟,

  如果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闻一多是有代表性的。他的代表性体现在他的复杂性上。他曾经和他所处的时代发生过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他和他的时代共同造成的。他本来是一个对政治生活没有兴趣的人,但最终却为政治所缠绕,以致在很多人眼中,他已不是一个学者,而成了一个斗士;他已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而是一个战士。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闻一多,真正的闻一多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难以和他所处的时代完全达成同一的人。虽然他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辞世,但从出生到他最终的结局 中,人们仍不难看出,一个生活在当时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全部人生。

  闻一多去世的时候还不足48岁。用梁实秋的话说:“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他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捩点,他到了昆明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于诗人学者之外又成了当时一般时髦人士所谓的‘斗士’。”[1] 梁实秋是闻一多清华时代的朋友,也是抗战前一直和他保持着友谊的人。他对闻一多的评价,人们可以不认同,但在许多同时代朋友的回忆中,他的回忆却最有人情、最合常理,也最让人难忘。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2],生于1899年11月24日,最初的名字是“亦多”。他在清华学校读书时,名字只一个“多”字,“一多”是他“五四”运动以后才用的名字。[3]

  闻一多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乡绅人家,大家庭人口众多,子弟们受的都是旧式的教育。闻一多出身乡绅之家这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在他成长的那个时代,代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气质的就是那些乡绅之家。中国早期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中,出身于乡绅之家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乡绅之家的子弟,一般来说,经济上还说得过去,重要的是,乡绅作为地方上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的代表,往往最能够体现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闻一多读书的时候,他进的学校已经不是传统的私塾,而是改良以后的私塾。当时,闻一多就既读“子曰诗云”,同时也学博物、算术、美术,而且还用上了当时的新式教材。从这个经历可以看出,闻一多虽然受的是旧式教育,但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旧式教育。季镇淮在《闻朱年谱》中就说:“这是先生接触新思潮的开始。”闻一多在11岁时,已可以读到当时代表新时代潮流的书刊。其弟闻家驷回忆说:我们家庭“比较早地接受了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前夕就能阅读到《东方杂志》和《新民丛报》之类的书刊。”[4]

  少年时,闻一多就喜欢读书和美术,很具有艺术气质。而他后来的诗人和学者生涯,与他早年的出身不无关系。闻一多身上,具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由于他们出身乡绅之家,如果用阶级的观点分析,他们的内里应是和底层人民对立的,但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那些出身富有的知识分子,对于底层贫民却总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他们在面对贫民的时候,也总是有一种负罪感,好像自己已有的一切都是不应该的,这一点,从鲁迅的《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变化,与他的这种心理并非没有关系。过去,人们总是说闻一多的转变是因为读了《新华日报》和其他一些来自延安的书籍才发生变化的,或许有这些因素,但这些因素之所以能起作用,究其根源还在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自己出身的那种负罪感。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一个优点,但也是一个缺点,当他们对于底层贫民过分有负罪感时,他们的感情就很容易冲动,因此也就难以在这种冲动中保持理性。

  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对知识分子的评价非常低,他说:“还有一点,以为只有知识分子,才有办法,别人一概不成。这种想法是错的。不要以为有了知识分子就有力量,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没有知识是不成的,但是知识不配合人民的力量,决无用处!我们知识分子常常夸大,以为很了不起,却没想到人民一觉醒,一发动起来,真正的力量就在他们身上。一班人活不好,吃不好,联大再好,也没有用的。我们是知识分子,应有我们的天职。我们享受好,义务也多,我们要努力。但以为自己努力就成了,就根本错!……因为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所以越压迫,越吃苦,报复起来就越厉害!因此我希望诸位无论干那种工作,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这不该看成普通的谦虚,一种做人的手段,因为我们确实不如他们。不但口里说,而且心理也硬是要想:我们是不如他们的。我们的知识是一种脏物,是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得来的。”[5] 对人民的过分崇拜,使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非常偏颇。1945年他曾写过一篇题为《战后的文化——官僚笼断与知识分子笼断》的文章,虽说此文只是一个提纲性的东西,字句也不完整,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出闻一多的知识分子观。他说:

  发表了人民 农民战争 民主革命战争

  人民不但赢得了胜利,扭转了历史,并且历史一向是人民创造的

  ……知识分子只有和工农大众相结合才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过去的错误——“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 文化属于劳心者,为了劳心者,出自劳心者

  新认识——文化归荣于人民 文化非知识分子的专制品 打破垄断局面

  物质基础的创造者

  上层文化的直接创造者——知识分子只负润色之责,注入毒素,腐化作用

  解除人民痛苦增加生产加强物质基础使知识分子便于发展

  这些认识,对于了解闻一多后来的变化都有帮助,因为从这些对知识分子的评价中,能够看出当时闻一多内心世界的矛盾。他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对于自己的这种身份却总有一种不认同感,也正因为这个底色,他才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那样大的变化,以致让他许多早年的朋友都不无困惑。

  出身乡绅之家的闻一多,在他少年的时候,生活是相对优越的,这样的生活,对他个性和思想的形成都有影响。他在抗战前的生活也很优越和平静,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都相当不错。他后来发生的变化,有他生活上出现反差所带来的直接表现。出身富有家庭的人,多数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才选择自己的政治道路的,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中,人们总能感到一种崇高感,他们并不是因为贫穷得生活不下去才选择了某种革命理想,闻一多就是这样。人们可以不赞成闻一多的政治选择,但他选择中的那种献身精神和他对于专制的反感,却永远让人生出敬意,这或许就是闻一多的现代意义。从一定角度讲,闻一多的困惑,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惑,闻一多的理想,亦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

  [1] 梁实秋《谈闻一多》第2页,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

  [2] 今湖北蕲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闻家铺。

  [3] 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长编》第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闻一多纪念文集》第373页,三联书店,1980年。

  [5]《闻一多年谱长编》第8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