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死水》)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死水》)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12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死水》),



死水   我爱这土地
【课    型】
【作    者】闻一多  艾青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的】  
1、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2、 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 理解闻一多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教学重点】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歌词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红烛》,代表诗作有《太阳吟》、《一句话》、《洗衣歌》等。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新诗的鉴赏与阅读◎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这是公木先生对新诗特征的调试概括。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中国的新诗诞生后,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代表。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换言之,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诗歌的阅读鉴赏有两个层次: 
    首先,是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 
    其次,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3.新诗鉴赏三步曲 
(1)品读节奏美 
   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2)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的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把情感化为可以古籍的形象符号、情感客观的对应物就是意象。 
(3)欣赏主题美 
三、朗读课文
四、课文欣赏
                  肮脏、污浊的死水(第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
凝滞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第3节)      毫无希望的死水
总起(第1节)    (动态描写)                  总结(第5节) 
                  沉寂的死水(第4节)
                   (以动衬静)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五、研究探讨
1.揣摩《死水》中运用“不如”“也许”所表达的感情。 
探究学习:诗文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也许”统领第二、第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像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
2.抒写“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意义何在?由此可以联想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漠视“死水”的存在,无异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而揭开“死水”的面纱,撩拨起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死水”,更能唤醒那些被“死水”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们,使之看清死水那腐败、丑恶之极的事实,从而奋起而消灭之,重建“美的所在”。这就是抒写“死水”的意义。 
    由此读者也可联想到像“死水”一样缺乏活力、粉饰太平、滋生腐败的丑恶之极的社会现实。 
六、象征手法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七、反讽手法
  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除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的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小丑却戴上美丽的花,三仙姑的脸上涂满了粉,还要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轨,不如死了做个真正的“鬼”还有机会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八、作业
1.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那一句话给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2. 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3.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在20年代以诗集《红烛》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闻一多,在40年代却以倒在血泊中的“民主斗士”震惊全国。纵观闻氏不长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却充满了令人心惊的戏剧性变化和内在的“紧张”:由感情奔放如烈火腾烧的诗人突变为埋首故纸堆的冷静学者,又由躲在书斋不问世事的学者一跃而为怒争民主自由的勇士,由对共产党的长期敌视急转为该党的忠实信徒……闻一多的这些变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透视一代知识分子在云诈波谲的中国近代社会中,如何苦苦探寻救国之路、追求自我救赎这一悲壮历程的最佳焦点。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