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年轻星宿爆炸之谜---重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年轻星宿爆炸之谜---重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869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年轻星宿爆炸之谜---重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温岭二中  王敬

海子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的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80年代中后期非常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诗歌,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兼具。他去世之后的90年代初,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海子诗歌热潮,喜欢诗歌的人都知道海子是谁。1999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给了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海子的诗歌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声,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就具有这些特点。

这首短诗共三章。第一章描写的是一幅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生活图景里,诗人清楚的告诉我们人:“幸福”生活是安宁的生活( “喂马,劈柴”),是自由的生活(“周游世界”),是平凡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又是开放而温暖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是核心意象。海子对大海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 “大海”的意象,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意向: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海边,走向广袤的社会。他渴望人间的温暖,向往“春暖花开”的温柔之乡,“大海”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美好的遐想。

作者为什么会描绘这样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的生活经历吧。海子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村——查湾。小的时候是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中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的,随着大弟弟和二弟弟的降生,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 上小学的时候,海子中午放学回家,为了让2个弟弟先吃,轮到自己的时候,只是些残羹冷菜。更多的时候海子是饿着肚子上学的。上了初中,农忙的时候,一般星期六下午2节课后,海子从高河中学步行回家,帮生产队插秧割稻.,星期天他要做整整一天的活.给家里挣几个工分,在年底分红的时候能帮家里多 挣一些粮油。在忙完一天的活后,海子在菜地里拔2--3棵白菜自己炒熟后(没有油只有少许的盐)装如瓶中,这是他下个星期难得的美食,再从家背一大瓶子的腌萝卜和4、5斤 的米,来维持他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父亲是位乡村老裁缝,海子上北大时每月的10元钱生活费,是靠父亲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物赚取的。79年考取北大时,手里持着录取通知书在井边大喊大叫为自己就要实现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火车第一次坐火车的愿望兴奋不已。妈妈东借西凑了30元钱,给海子带上,那是海子平生第一次口袋里揣那么多的钱。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家里人高兴得不得了。”“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 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临别前,海子递给妈妈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妈妈执意不要,她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没有钱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可是不被人理解,四次失恋,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社会的边缘。海子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可是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据常远说,“今年开学后不久(即写这首诗的前后)。现在“穷极了,临时到商店买个东西都没钱”。他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苦恼,只能在诗中表达他的渴望。

第二章,“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有粮食和蔬菜的“喂马,劈柴”的平凡人安宁温馨的生活,言外之意就是今天过得极为艰难。“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意思是说我要告诉每一个亲人我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图景,这里诗人运用“闪电”这个意象清楚地告诉我们:作者心中明白,“那幸福”只是“闪电”,那田园牧歌般的安宁温馨的生活,只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是属于幻想。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只是“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

因此,第三章中,“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只能“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享受一下自己步再能享受到的温暖,希望“陌生人”,“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这里“尘世”二字透露了诗人此时此地对于世俗生活“幸福”的特殊的情感。这些“幸福”既然不属于海子,而属于“尘世”的人,所以“我只愿面朝大海,”言词中透露的是一颗无可奈何的愤激的心。作者清楚,自己只能向往那“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了。有人说“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但我认为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是一种作者对“尘世”的失望。是社会不能容纳他这个天才,逼得他转过身去背对大陆,背对众人,面朝大海,去寻找春暖花开,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作者对“尘世”的失望的呢?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这是因为他当时未曾看到 海子《不是遗书的遗书》:“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舸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俩的声音,他们大概在上个星期四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开我的心眼,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还是有关朋友告诉我,我也是这样感到的,他们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今天晚上,他们对我幻听的折磨达到顶点.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我还提醒人们注意,今天晚上他们对我的幻听折磨表明,他们对我的言语威胁表明,和我有关的其他人员的精神分裂或任何死亡都肯定与他们有关。我的幻听到心声中大部分阴暗内容都是他们灌输的。”“ 校领导: 从上个星期四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他和孙舸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这一切后果,都必须由常远或孙舸负责。”在给骆一禾的信中清楚的说“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我只有一死” 常远是“交往几年,住在西环里时同一单元,较早地参与研究法治系统工程,以及对宗教(他非常崇拜西藏文化)和气功的兴趣,所以有许多共同语言”的好友,放寒假前的一天曾“建议他发挥“内行”的想象力,写一部关于气功的科幻电影剧本”,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常远和孙舸两人利用海子在封闭贫穷的环境长大又在封闭孤独的环境生活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的心理,引诱他学习气功,一步步迷恋气功,导致他对生活的失望,作者的这首诗正是在 常远“放寒假前的一天”的建议前后写成的,也正是常远把海子逼到精神边缘的开始的明证。

西川说,海子象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当代先锋诗人,一代天才诗人海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如果真正了解海子,那么就会觉得“为诗歌而死。……..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种解脱,”之类的说法是那么的苍白物无力。海子绝不是创造力已面临绝境。

Wangjing08092002.@yahoo.com.cn

2003.11.15.03



年轻星宿爆炸之谜---重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