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的美称,学生很喜欢读。我在教《荷花淀》时,采取以引导学生赏析为主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其艺术魅力。
在着重引导学生赏析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时,我提出问题——“你发现文中那细小而美妙的地方了没有?”我故意将“细小”加重了语气,“你领略到它的魅力了吗?”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继而骚动了,快速翻书,小声商讨,越来越热烈。我示意停止,各抒己见。
一位男生很自信地说:“当水生嫂听说水生‘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的消息后,手指‘震动’了一下,然后又将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透过这‘震动’,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情感活动:对丈夫的爱,对敌人的恨,对可能会发生的不测的忧虑……一下子猛然涌上心头,使她走了神几乎不能自持,让苇眉子划破了手。”
“那她为什么又立刻‘吮’了一下呢?”我追问道。
另一学生立刻回答说:“这是一个很平常很自然很本能的反应,但却能看出水生嫂马上镇定了下来,用一‘吮’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并且不让水生看出来。”
“好!分析很透彻!但是,水生嫂不是正舍不得丈夫走吗?何不直接挽留一下丈夫呢?哪怕是多呆一天也好。可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假如作者这样写,好不好?”我以假设的方式继续引导。
有人举手了:“因为水生嫂是根据地的一名抗日青年,她虽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她爱丈夫,爱家乡,知道只有打跑了鬼子,才会过上好日子。所以她没有撒娇,没有趁势挽留,而只是不声不响地吮了一下手指,这也正是她坚强的表现。作者也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
“你能够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分析,好!很好!”
“当这一群妇女们探夫未遇时又有些什么细节描写呢?”我继续提示学生。
教室里空气出现了短暂的凝固。突然,一个声音打破僵局,“我找到了!”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有‘顺手捞起’和‘顺手一丢’这个细节。这两个‘顺手’,-‘捞’-‘丢’,传神地刻画出了妇女们当时那种悠闲、愉快、轻松的心情。”
“找得很准,也体会到了一些妙处!”我马上肯定,接着又“穷追不舍”,“但仅仅只是这样的吗?请结合语境再分析分析。”
“还应该有些许伤心、失望,也有一点烦躁不安和无可奈何。”
对打捞战利品时水生追饼干、然后丢在女人们船上、以及女人们把小包裹丢给战士们这一细节进行分析时,我考虑到学生没有情感体验,一下子很难品味到位,就先让一学生朗读一下该部分,然后把它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品味。
“水生怎样捞饼干的?”
“拍打着水、追赶。”
“那看起来他很急切,也很想得到这盒饼干吧,他为什么那么想得到呢?是贪吃,是好奇,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我问道。
“是要给水生嫂她们。”
“是要给小华吃。”
机灵的孩子很快从上下文找到了答案。
“噢,有了好吃的不忘留给妻子儿女们,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了战士们心里时刻都惦记着自己的亲人,虽然刚刚责备她们是落后分子。” “回答正确!那他为什么是‘顺手一丢’,然后又‘泅到很远的地方才站出来’?”
这儿有些难,学生们讨论了好一会儿,才有人说:“这正说明了以水生为代表的战士们的憨厚纯朴。这里没有夸耀,没有绵绵情话,但对妻子儿女的无限关爱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又有学生举手了。
“我想再补充一下,这一细节,实际上也有体现妻子对丈夫关爱的地方,那就是当战士们准备转移时,‘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包裹是她们从家里带来送给丈夫的,虽很小,虽已湿,但对丈夫的惦念牵挂却始终不变,所以她们没忘了丢过去。夫妻间的浓浓情意已在这‘丢过来’——‘丢过去’中展示无遗了。”
我总结:“看来这些细小的环节貌似平常实则精妙;看似随意之笔实则是匠心所在,魅力无穷。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文章增添魅力嘛!”
选自《语文学习》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