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208次 栏目: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文见于此、而起义 在彼;左丘明能窥其秘,故其 为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信 圣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 也。至文章之雄丽,从容委曲, 词不迫切,而意独深至,反复 低昂,辞气铿訇,使人精神振 发,兴趣悠长,以采自列国史 书,故其文有方言,又喜引 《诗》、《书》之辞,其文整齐。故 多偶句;薄物细故,无不穷态 尽妍;浮夸,尤喜说鬼,怪怪奇 奇。而叙战争,纷纷错综,能令 百世之下,颇见本末。
同样是通过对文章风格的考 察来推断《左传》的成书年代,吕思 勉的《马先之〈左氏纂读>跋》(《东南日报·文史周刊》1947年10月 29日)与陈柱的观点截然相反。文 章一开头就指出:“文有矜练之美, 有疏散之美。矜练之美,以《左氏春 秋》为极;疏散之美,以《太史公书》 为极。”吕思勉从文章学的角度,用 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左传》在 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并进而据之 以与刘歆附益《左传》之说互相发 明:“然则《左氏》之朴而华,安而 健,备阳刚阴柔之美,而几于无所 偏畸,殆亦以其本为古书,而又经 西汉末人之润饰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革故鼎新之际,势必面临一个 如何看待民国学术成果的问题。50 年代中期,胡适的学术思想遭到了 猛烈批判,而与之渊源颇深的“古 史辨派”疑古史学自然也就进一步 衰落了。各种研究著作里,几乎都 把《左传》当作先秦的可信史籍来 对待。但是在文革结束后,徐仁甫 又重新挑起了争论。他的观点在专 著《左传疏证》(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中有集中的体现。这本书 从多个方面、用了大量的论证来说 明《左氏春秋》根本不存在;《左传》 是刘歆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杂 采《国语》、诸子、《史记》、《新序》、 《说苑》、《列女传》等书而成。
徐仁甫的意见立即引起了学 术界的反应。不少学者撰文对他加 以反驳。杨伯峻在《文史》第6辑上 发表《〈左传〉成书年代论述》一文, 指出徐仁甫所有立论的前提 ——时代较晚的文章必然胜过较 早的文章,其实是不能成立的。胡 念贻在《文史》第11辑上发表《〈左 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 一文,对刘歆伪作说的主要观点进 行了逐条批驳;并总结道:“这种奇 怪的结论,是用主观主义的研究方 法得出来的。”赵光贤、林贞爱、郑 君华、唐嘉弘等人也都撰长文,系 统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这一次 辩论,刘歆伪作说的公案基本得到 了澄清。
1949年后的《左传》研究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从文学方面来说,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0年)汇集了作者一生 通过《左传》研究先秦史所作的札 记,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很有 参考价值。在注释整理方面,成就 最高的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981年),这是“五四” 以来对《春秋经》和《左传)全文作 校勘、新注的第一部著作,博赡精 审,影响很大。
5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文学 史,都是先分析其民本思想、爱国 主义思想、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 揭露、歌颂比较开明的统治者等思 想特色,再从叙事富于故事性、文 字精炼传神、行人辞令之美、战争 描写出色等方面来归纳其艺术成 就。
关于《左传》的论文,较早产生 影响的有陈咏在《光明日报》上发 表的两篇长文《试谈〈左传〉的文学 价值并与巴人同志讨论郑庄公的 典型性问题》(1955年7月31日) 和《略说〈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 术》(1956年12月16日),通过标 举《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 为《左传》的文学研究迈出了较切 实的一步。郭维森的《〈左传〉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方法》(《教学与研究 汇刊》)1958年第2期)是最早用马 克思主义观点来评价《左传》的思 想的文章,对其中的民本思想进行 了特别探讨。1963年5月19日的 《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曹道衡的《论 〈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称《左 传》为“史传文学”(而不是,历史散 文”),这其实是对这部古籍的文学 性进一步加以强调。曹道衡还通过 对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指出 《左传》刻画历史人物与历史小说 的本质区别。
在文革前的17年中,关于《左 传》的有分量的论文还并不是很 多。文革结束后,对《左传》文学性 的研究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很大提 高。在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上,出现 了多维的趋向。1979年中华书局 出版了钱钟书的《管锥编》,其中关 于《左传正义》的六十七条札记,从 书法义例、思想、风俗、训诂、文章技巧等诸多方面对《左传》进行了 探讨。钱氏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广 泛征引古今中外各种材料,与《左传正义》互相比较,互相发明,目光 独到,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在观点 和方法上都给后来的研究者以很大启示。
新时期发表的论文中,较有代 表性的有如下一些:
关于《左传》的思想:米寿顺 《论〈左传〉的民本思想》(《河南师 大学报》1982年第1期)认为《左 传》的作者肯定兼并战争,尊崇霸 者。郭预衡《〈左传〉的思想倾向和 文学成就》(《语言文学》1982年第 3、4期)则认为《左传》的基本观点 和孔子的思想几乎完全一致,代表 着春秋后期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 政治立场。
关于《左传》的人物描写:莫砺 锋《〈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 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 第4期)从历史事件的叙述、细节 描写、对话描写、爱憎态度等几个 方面分析了《左传》在人物描写艺 术上对《史记》的影响。何新文《〈左 传〉的写人艺术》(《华中师院学报》 1984年第6期)把《左传》与古希腊 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指出它 们都是“用散文写成的史诗”。尹砥 廷《浅淡〈左传〉对历史人物的刻 划》(《吉首大学学报》1985年第3 期)认为《左传》中的某些人物往往 成了勾连前后文字、章节,联系其 他人物、事件的纽带,这种结构形 式对《史记》纪传体和后来的章回 小说有很大影响。
关于《左传》的叙事:易平《〈左 传〉叙事体例分析》(《江西大学学 报》1983年第4期)论述了《左传》 叙事的三种体例:“顺本事脉络展 开其全过程”、“截取某一段历史的 中心写为一完整的篇章”和“运用 互见法从相互关联中写出一事之 始末”。郑君华《〈左传〉——长篇叙 事文学的雏形》(《文学评论丛刊》 第18期)认为∶“《左传》是以‘散 文’形式出现的长篇叙事作品。尽 管它写的是‘历史’,但已开始了由 ‘历史’到‘文学’的变化,这种变化 有文学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诱 因’。”《左传》由历史升华为文学, 表现为它艺术地表现了“人”的各 个方面。
另外,戴伟华《〈左传〉“言语” 对战国诸子散文的影响》(《江西社 会科学》1985年第3期)认为在佶 屈聱牙的《尚书》和文词雅驯的诸 子文章之间,春秋“言语”起了一个 不容忽视的桥梁作用,并从擅长引 用;援譬言理、说理明晰三个方面 探讨了《左传》对诸子文章的影响。 郭丹《思涉鬼神工侔造化——〈左传〉梦境描写的艺术魅力》(《求索》 1992年第2期)对《左传》中梦境描 写的几种功能及其艺术辩证法作 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美籍华裔学者王靖宇的《〈左 传〉与传统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 版杜1989年)中,收入了《从〈左 传〉看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和《论 〈左传>伪修辞手法》等几篇论文。 这些文章运用西方的文艺理论对 《左传》的叙事方式和修辞手法进 行了剖析,其理论视角值得我们借 鉴。
孙绿怡的《〈左传〉与中国古典 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是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左传》的 文学成就的专著。本书最大的特 色,是将《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进 行了多方面的比较,从中寻绎出它 们之间的传承关系;还将《左传》和 “中国古典小说分别与西方的同类 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中国小说的民族特色。
沈玉成、刘宁的《春秋左传学史 稿》(江苏古藉出版杜1992年)是一 部优秀的、具有开创性功绩的学术 史著作。它分为两编;上编概说《春 秋》和三传;下编是“春秋左传学 史”,凭借丰富的材料和独到的史学 眼光,全面而详细地论述了从汉魏 直到当代的《左传》研究历史,这个 工作是前人所没有做过的。
80年代关于《左传》的研究达 到了一个高潮,但进入90年代中 期以后,论著就逐渐减少了。《左 传》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 期。究其原因,恐怕是建国以来的 单纯的“文学研究”的方法已经发 挥出了其大部分的潜力,达到了 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再有新 的质的突破。这其实是整个先秦 散文研究界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 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都感到了 这一困惑,人们在思考:怎样才能 把散文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先秦散文 的研究也期待着新的术语和方法 论的出现。
(赵长征 原载于《文史知识》2000:10)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