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1.善于揣摩心理:
烛之武明白秦国攻郑无非为了自身利益,于是指出攻郑其实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对秦反而不妙。而且又答应在秦往东的路上供应物资。
2.思辨能力强:
指出晋曾背约,不予秦土地;而且晋野心勃勃,企图扩张领土,秦实在不值得与晋合作。
3.词锋锐利:
烛之武进言时气势凌厉,论点一个接着一个,强而有力,又常用反问句来打动秦穆公,最终使郑国免却灭亡的威胁
4.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王的
解析
1.分析攻郑的害处.
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壯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
2.指出不攻郑的好处.
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3.离间秦晋两国.
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兩地,但结果背约。而且,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
1. 秦晋围郑示意图
《左传》属于 古文经,与今文经 《公羊传》、《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第一个大力 推举《左传》的,是 西汉末年的刘歆。 在东汉时,古文经 学派在经过了长 期的斗争之后终 于战胜了今文经 学派,从而奠定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 近两千年的统治 地位。在这漫长的 年月之中,《左传》一直是学者们所信奉的儒家经典。
清代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 起,与古文经学争胜。19世纪初, 刘逢递禄的《左氏春秋考证》提出, 《左传》本名《左氏春秋》,左丘明 作,是与《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近似的一种杂史,而并非解释《春 秋经》的书,后来刘 歆为了标举古文经, 对抗今文经,才对此 书进行了全面改编: “刘歆强以传《春 秋》,或缘经饰说,或 缘左氏本文前后事, 或兼采他书以实其 年。”到了19世纪90 年代,康有为在《新 学伪经考》中,认定 西汉末年刘歆所力 争立博士的《周礼》、 《逸礼》、《左传》、《毛 诗》,全都是刘歆伪 造的,都是“伪经”。 其中《左传》是刘歆 割裂《国语》而成。康 有为根据《汉书。艺 文志》中所录《国语》 二十一篇、《新国语》 五十四篇的记载,得 出结论:“盖五十四 篇者,左丘明之原本也。歆既分其 小半,凡三十篇,以为《春秋传》;于 是留其残剩,掇拾杂书,加以附益, 而为今之《国语》,故仅得二十一篇 也。”这种学说无疑是对古文家的 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打击。以康有为 为代表的清末今文家之所以要这 样大力排击古文经,其真实意图是 通过打垮旧的思想体系的支柱,而 达到改革时政的目的。
康有为的学说是雄辩的,但实 际上,从先秦到西汉古籍中有大量 的有关《左传》的记载,他并不能作 出完全合理的解释。清末古文家的 两个主要代表章炳麟(太炎)和刘 师培也正是抓住了康有为立论中 这个根本的缺陷来加以反击。尤其 是出身于显著名的《左传》研究世 家的刘师培,在他的论著集《刘申 叔先生遗书》中,有很多关于《左 传》的论述。他引用了许多先秦典 籍中的记载,证明《左传》成书于先 秦,而非刘歆伪作;又作了《周秦诸 子述左传考》、《左氏学行于西汉 考》;《司马迁〈左传〉义序例》等文 章,详细考证《左传》在先秦和西汉 的流传;及其对司马迁创作《史记》 的影响;这种议论有其坚实的理论 和材料基础,对今文家而言是一种 有力的回击。
今文、古文两家的争论从 19世纪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在追随康有为的人中,崔适的《春 秋复始》(1918)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之 间进行的论战,基本上都还是传统 经学内不同家法之间的斗争,但是 却激发了更多的人去深入地思考 问题,为现代《左传》研究的突破铺 平了道路。
随着满清帝制的覆灭,封建经 学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文 化运动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后,胡适 等人又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主 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重新整理古 代史料。学者们开始跳出经学的束 缚,以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先秦 典籍。在西方思潮大量涌人中国的 “五四”时代,胡适提倡的实证方法 与清代学者,特别是今文家的疑古 辨伪精神相结合,就造成了著名的 ‘古文辨派”。它的灵魂人物顾颉刚 和钱玄同等人,对先秦两汉的古籍 进行了广泛的甄别、辨伪的工作。 他们虽然已经算不上是今文家了, 但对于《左传》,基本上还是继承了 刘逢禄、康有为、崔适等人的学说。
1927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Bernmhard Karlgren,又译珂河罗倔 伦)的长文《论左传之可信及其性 质》(The Authenticity and Nature of the Tso Chusn)由陆侃如译为中文, 以《左传真伪考》为名出版(上海新 月书店)。高本汉从文献考证和文 法研究两个方面来论证《左传》在 秦始皇焚书以前就已经成书了,从 而否定刘歆伪作说。他把《左传》和 《国语》的文法对比后得出的结论 是:这两部书的文法最为接近。他 的本意是想要证明《左传》成于先 秦,但古史辨派的学者们却利用他 的成果,反过来证明他们的论点, 即《左传》是刘歆从《国语>中割裂 出来的。
顾颉刚1930年6月在《清华学 报》第6卷第1期上发表的《五德终 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进一步 发展和充实了刘歆伪作《左传》的学 说。他所倡导的疑古理论在当时风 靡一时。也有—部分学者坚持自己 的独立观点,向顾氏的理论提出了 质疑。就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 历史》发表的同一个月,钱穆也在 《燕京学报》第7期上发表了著名的 《刘向歆父子年谱》,向伪作说提出 了二十八条质问,极为雄辩有力。这 些质问中最锐利的,是指出伪作说 在时间上不能成立:
刘向卒在成帝绥和元年 (前8),刘歆复领五经在二年, 争立古文经博士在哀帝建平 元年(前6),去向卒不逾二年, 去歆领校五经才数月;谓歆遍 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