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寡人之于国也参考,
背景知识
1.孟轲与《孟子》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自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由于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为“亚圣”。他的行事也仿佛孔子,收过不少门徒,率领着他们游说各国。由于各国间都以力相争,他却鼓吹以德为王,言仁义而不言利,终不能被任用,于是退而著书。
孟轲的思想本于孔丘而有所发展。他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他对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以逞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判,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梁惠王》),同时基于宗族统治集团的利益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万章》)“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离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这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聘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最精彩的是《离娄》中的一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人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这是一则绝妙的讽刺故事。文字虽短,但写得精炼,情节有变化,人物有性格。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貌的庄严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完成了尖锐的讽刺目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尖锐的性格。这种丑恶现象在社会中始终存在,因而这故事的生命力也始终未消竭。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
孟轲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如何理解古诗的一些看法,对后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这里“气”指一种光明正大的意气情感。后世的文气说(主要讨论作家才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即由此发展而来。他又说,读古人之诗,要“知人论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辟的见解,为后世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原则。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那么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3.基本文言知识
(一)词语积累
1. 凶
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
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
2.兵
兵器:弃甲曳兵而走
军队:上使外将兵
士兵:可汗大点兵
军事、战争:兵旱相乘
3.胜
shēng 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
尽:谷不可胜食也
shèng 胜利:二败而三胜
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胜地,优美的景色:亦遂增胜
4.树
种植、栽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竖立:独树一帜
树木:鸟宿池边树
5.时
季节: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时候,时辰:脱我战时袍
时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时机、机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按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当时:时韩吏部权京兆
常常、经常、不时:时鸣春涧中
时俗、时尚:不拘于时,学于余
6.数
shǔ 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责备、数落:数之曰
shù 数目、数量:众数虽多
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shuò 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cù 密:数罟不入污池
7.发
fā 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派遣、派出:孤当续发人众
出发,出:刀刃若新发于硎
发送、递交:使人发书至赵王
征发、征调: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
抒发、流露:发其士文之悲哉
发动、爆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打开、拿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暴露、败露:恐前语发
量词:然后扣树三发
fà 头发:齿危发秃
8.直
笔直、平直:中通外直
正直、正确: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
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
径直、一直: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只是,仅:直不百步耳
(二)通假字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
(三)异读字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四)词类活用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动用法)
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战争)
填然鼓之(名词动用,击鼓)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为动词名用,译“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名词动用,“为……办丧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归罪”“归咎”)
直不百步身,是亦走也(名词,逃跑)
(五)重点习惯句式
1.或……或…… 译为“有的……有的……”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3.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4.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东之,曰‘非我也,兵也’?”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岁也。
2.倒装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3.省略句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课文赏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