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老庄与孔孟哲学 (四)

老庄与孔孟哲学 (四)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85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老庄与孔孟哲学 (四),

 

  (10)既然人性是善的,是人本来就有的,所以人人都有善性,并无差别。孟子的这种“性相同”说与老子一致,而与孔子的“性相近”说有异。然而既然如此,在现实中为何或圣或愚、或贤或不肖呢?一方面在于圣贤先得到(或者说先认识到)了本然之性,另一方面在于圣贤能保存善性而不致丧失。人们是否成为尧舜,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干不干的问题。

  (11)老子顺应本性(自然)的主张颇为孟子接受和发挥。孟子将是否顺性和顺性的自觉程度分为三种情况:“性之也”,即完全自学地顺应仁义之性,而非强迫自己有意推行仁义;“反之也”,即通过“自反”发现本性,然后身体力行;“假之也”,本来就不懂人的善性,只是假借仁义之名而已。为善即顺性,为恶即逆性。

  (12)孟子认为,善心、善性只是“端”、“根”、“几希”,如欲使它们发生作用就必须扩充之、推广之。具体做法是“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等等,这是对孔子忠恕之道的推广。孟子将善心、善性的推广分为三步:一是推广到万物。其实,孟子将仁的学说运用到政治,提出“仁政”说,也是对善心、善性的一种推广。

  (13)由于孟子的性是心之性,因而他的心善与性善完全是一回事,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孟子的性善论是其心善论的基础,但这个基础是很不牢固的。首先,孟子混淆了先天固有与后天习得的区别;其次,他混淆了本能与后天的习得的区别;另外,他将可能性(“可以为善”)与必然性(“我固有之”)混为一谈。

  (14)人心、人性的最终根据是形上实体,孟子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道德形上学。一方面,孟子继承了孔子把天作为形上实体的观点;另一方面,孟子的形上学论证也深深地打上了老子道论的烙印。

  (15)孟子形上学的逻辑起点是作为形上实体的天的本性。天的本性是“诚”,“诚”即善性。孟子之所以把天之本性(善)称为“诚”,是因为他看来天之善性是诚信无妄的(此“诚”来自老子道之“信”)。万物由天创生。但孟子不象老子那样认为所有事物都获得了形上实体的本性,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才有资格从天那里获得善性。这是孟子人禽之辩的标准,也是其道德形上学与老子宇宙形上学的主要区别。仁义礼智及其“四端”就是人从天那里获得的善性,孟子亦谓之“德”。

  (16)孟子不象道家那样把人从形上实体那里得到的本性与世俗社会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统一起来。孟子作出了“人爵”与“天爵”的区分;公卿大夫是社会爵位,由人赋予,故谓之“人爵”;仁义忠信是自然爵位,由天赋予,故谓之“天爵”。孟子主张,“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孟子所说的“天位”、“天职”、“天禄”与其“天爵”是一致的,亦指仁义礼智之德性。孟子认为,这些来自天的德性是人的本质。就象人性相同一样,人格也是平等的,它们都是由天决定的。

  (17)那么,人如何感知天所赋予的德性呢?通过“思”、“自反”;“思诚者,人之道也”,“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之“万物”泛指包括生理欲望和善性(“诚”)在内的各种因素。反省自我之身并得到“诚”,则“乐莫大焉”。此外,孟子认为人们这种“思诚”的能力亦由天赋予。

  (18)孟子的“命”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也是孟子对人的命运的理解。孟子对“命”的态度有四:一是“俟命”。“命”是“莫之致而至者”,无法预知它,也无法对它作出安排,故只好安心等待。二是“立命”。如果“俟命”是一个盲目、无聊的过程,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孟子主张在这个过程中要“修身”、“行法”。三是“求之”。“俟命”和“立命”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追求的过程。凡事如舍之,则不可能得之;如求之,则有得和不得两种可能,是得还是不得就取决于命了。故孟子主张“求之”。就是说,“命”并不是预设的,它一方面取决于客观规律,一方面取决于自我的主动追求。孟子的命论,其实是一种命不定论。他关于“正命”和“非正命”的论述,也反映了其命不定论的观点。四是“顺命”。人不应违背客观规律,而要顺其自然。

  (19) “命”取决于天,故孟子又称之为“天”。命运之“天”是由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如一平民能否“有天下”,从主观方面讲,要有舜禹之德;从客观方面看,要靠机遇。相应“顺命”,孟子又提出“顺天”说。“天”、“命”之别;“天”是“命”的施发者;客观必然性在天为“天”,在人为“命”。

  (20)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性从形上实体和人心中分离出来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性论,使“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结构成为诸子哲学的一种典型范式。孟子虽取法老子,但仍归宗于孔子。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孟学是孔学发展的一座丰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又是老学发展的新阶段。孟子建构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皆为生命之心,他甚至将本属认知之心的范畴如“思”、“学”、“智”等也纳入生命之心。孟子哲学是一种典型的生命主义。

  庄子:心与道、天的契合

  (1) 庄子的人生观和社会伦理学思想当然主要是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有趣的是,在哲学方法上,就象作为儒家的孟子深受道家创始人老子影响一样,作为道家的庄子也深受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影响。孔、庄皆以生命价值立论,其哲学体系即围绕着什么是生命价值和如何实现生命价值而建立起来的。老与孟、孔与庄的一致正意味着老与庄、孔与孟的不同。在哲学上,老、庄所一致的是由天道而推知人性而推知人心;与此相反,孔、孟皆由人心上推人性再上推天道。

  (2) 庄子的形上学的独特的,它同时吸收了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天”作为最高形上实体。换言之,庄子的形上学是由道论和天论两部分组成的,且这两部分的地位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所以,庄子的形上学是一种双重的理论框架。道、天虽然都是最高形上实体,但庄子在运用它们的时候,侧重面有所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大致地说,道更具抽象性、总体性,侧重于最高形上实体的本质;天更有具体性、实理性,侧重于最高形上实体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