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老庄与孔孟哲学(一)

老庄与孔孟哲学(一)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377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老庄与孔孟哲学(一),

  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子学到玄学为第一阶段,从佛学到理学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人心、人性的天道。本文的主旨就是以这些问题为主要线索,探讨老庄孔孟哲学的思想底蕴及其相互贯通——表面上,儒道对立,势若水火,实质上,它们不但同根同源,而且相互贯通。

  本文所遵循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是实事求是,因其固然,以求索各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思路;二是把各派哲学分为人生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并注重其人生观的差异性和方法论的相通性;三是以建立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致思方式为依据,把哲学划分为生命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类,并以此把握各个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人心有两基本层面,一日生命之心,是心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heart);二日认知之心,是心对事物的认识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brain)。以这两者为出发点和致思方式而建立的哲学分别为生命主义(如孟庄)和认知主义(如墨荀)。

  春秋以前的文化是一种列国文化,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夏商以前,尽管华夏族的文化发展较快,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总的说来当时中国境内的各族文化还是相对独立发展的。此为独立发展期。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实行和华夏族对夷人的殖民统治,华夏文化便比较迅速地向周围其他民族进行传播和渗透。此为殖民渗透期,春秋时期随着列国混战、大国兼并,各种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列国文化进入交汇融合期。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发源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当时两种最强壮、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它们完全具备孕育大哲学家的文化条件,所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分别产生于这两个地区并非偶然。

  中国哲学建立的学术思想背景主要有三:一是天命鬼神观念。它产生于原始社会,西周时期有重要发展。首先是命运之命的出现,其次是认为人事对它有反作用,并开始怀疑它,周公更提出“敬德”的观点,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二是阴阳观念。它的产生也很早,《易经》一书集中反映了这种观念,它是一种相当完备的辩证法思想。阴阳这对概念的出现是较晚的事情,但至迟在西周时人们就开始动用这对概念了。三是礼的观念。“礼”字本指礼器,其后兼指礼仪,其后兼指政治、行为规范。礼的观念出现于原始社会。周礼形成后,逐渐取代了天命鬼神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时代精神。

  认识人心、探索生命的意义、消除异化现象以维护主体性,是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界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老子:形上学的确立与心性的发现

 (1)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是道。道的本性有四。第一,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具体事物总有“物”(质料)、“象”(形状)和“精”(基本元素,类似西方的“原子”)三个因素,为了说明道的真实性,老子以此比况,称恍惚之道“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第二,道是自然无为的。一方面,道是不受外物支配的,是独立的;另一方面,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为”有二义,“无为”之“为”是有心的,违背自然的“为”,这是一般含义;“无不为”之“为”是无心的,符合自然的“为”,这是老子独创义。故“无为”非绝对的不为。第三,道是柔弱的。道的柔弱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巨大的力量,且必能战胜刚强。“强”亦有二义,“弱之胜强”之“强”为一般义;“守柔日强”之“强”为老子的独创义,指柔弱中所含有强力,是柔弱之“强”。故道之柔弱亦非绝对柔弱。第四,道是虚静的。

  (2)一切存在都是由道创生的,道的创生犹如母性的生殖。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如何?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然“无”何能生“有”?“有”何能生“天下万物”?其实“有”和“无”皆指道,是就道的不同方面所作的不同界说。“有”就道的实在性而言,指道的“物”、“象”“精”都有来自道,故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无”就道的自然性而言,指道的非“高”非“下”、非“有余”非“不足”的“零的状太态”,但并非绝对的虚空,故可“无中生有”。“有生于无”不过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3)四十二章也谈了道创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各。”这种观点为是在《高经》影响下形成的。道是混而为一的,故“一”指道。八卦是由阴阳两种基本爻象构成的,“二”即阴阳二爻之“二”,指阴阳二气。“一生二”是说阴阳二气是从混沌的道中分化出来的。八卦卦象是由三爻组成的,这便是“三”的三来历。“二生三”是说阴阳二气结合构成了第三种气,即“冲气”。阴阳二气只有在落实于具体事物的情况下才能结合,从而形成“冲气”,故日“三生万物”;确切地讲,“三”与万物是并生的。“负、“抱”都是“内涵着”的意思。尽管万物之气皆为“冲气”,但其构成成份仍为阴阳二气,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指阴阳合成的冲虚之气在万物之中的和谐状态。

  (4)四十章和四十二章的道创万物论并不矛盾。前者把道分成“有”、“无”两方面,旨在强调“道法自然”;它略于过程,只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两个环节。后者说“道生一”,旨在强调道体现为混沌一体之“一”,从而便于理解阴阳二气的产生;它阐述过程较详,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个环节。

  (5) 道将万物创生出来以后,并非就此了事,它对万物还继续起着养育的作用,俨然父母之于子女。

  (6) 道创生、养育万物完全出于自然,且对万物不居功、不主宰,一任其自然。

  (7) 道之在万物,犹如“月印万川”。道对万物的赋予,老子称为“散”;万物对道的禀受,老子称为“德”。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质是一样的。通过“散”、“德”的过程,万物完全禀受了道的本性。因而道的本性也就万物的本性。

  (8) 循环运动、物极必反是老子规律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规律的主体是什么?是道、还是万物?以理论上,道可分两层,一是玄牝之道,即作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具有创生能力的道;二是散德之道,即散在万物,并为万物所有(“德”)的道。循环往复,物极必反是散德之道的运行规律,它从玄牝之道分离出来以后由“逝”而“远”而“反”(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玄牝之道。散德之道是在万物中运行的,它的一个循环,相当于一物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