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193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理想人格--\"真人\"1。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2。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真人\"人格的理论根基、品格特征和修为之法。


一、道通为一


庄子在《齐物论》第一段中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极其精彩而生动的画面,一为\"地籁图\":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枧、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一为\"天籁图\":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两幅图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天地万物,无论虫、鱼、草、兽、山、河、湖、泽,无论是、非、美、丑,善、恶、贵、贱,莫不经有限而趋无限,由相对而达绝对。毛嫱,可谓人间美女也,而\"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齐物论》﹚,如是则何为美、何为丑?朝菌,朝生而暮落,惠姑,春生而夏死;彭祖寿至七百,而大椿年延三万,如是则孰为寿、孰为夭?庄周梦蝴蝶,蝶亦梦庄周,如是则周耶、蝶耶?梦耶、觉耶?所以,在庄子看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同上﹚,\"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就是要一物我,等是非,齐生死。


既如此,则\"齐\"者何齐?\"一\"者何物?庄子说\"行于万物,道也\"﹙《天地》﹚,又说\"道通为一\"﹙《齐物论》﹚。即是说世间万物从表面上看有长短高低之别、是非美丑之异,世人也因此而各执一方--或就高而贬低,或悦生而恶死,或是其所是,或非其所非;而从本质上﹙道﹚看,万物皆因自然,本无差等,故万物皆得道。因而以道观之,万物之\"别\"、之\"异\"全部被消解而化归为一。近人张松如先生总结得好:\"有分的是万物,无分的是道……齐物论者齐道论也。\"3


那末,究竟何为\"道\"?《庄子》一书言\"道\"之处很多,却并未对道作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但总的说来,道的性质还是明显的。本文认为,\"道\"有如下四个特性:


﹙1﹚道的客观至上性。《大宗师》篇中说,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篇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这些都表明道相对于天地万物的至上性和客观性。然而这种客观至上性并不表明道是造物主,前引\"天籁图\"中\"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一语明确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道亦非某一具体物质,所谓\"物物者非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道的周遍性。道虽有至上性,但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抽象实体,也不是凝固不化的绝对,而是\"周\"、\"遍\"、\"咸\"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中,与物一体--\"鹰击长空\"是得道,\"鱼翔浅底\"也是得道。在庄子看来,道\"无所不在\",不仅在天、在人,而且\"在蝼蚁\"、\"在?稗\",甚至\"在瓦甓\"、\"在屎溺\"。正如《天道》篇中所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3﹚道的自然性。这里的\"自然\"并非与人和社会相对的大自然。\"自\"是指万物自身;\"然\"有\"如是\"、\"这样\"的意思。合而言之,\"自然\"即是万物自身就是如此﹙这样﹚的意思。换句话说,天地万物既非造物主所赐,也非精神随意所受,既不需任何添饰,也不能稍加损益。《骈拇》篇写道:\"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这里的\"常然\"即是道,即是自然,方者不以矩,方者自方;圆者不以规,圆者自圆,皆本自然。反之\"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骈拇》﹚


﹙4﹚道的精神性。庄子对道的探讨并非要为现有界提供一个科学的说明,目的只是要澄明人的心灵境界。道一经为心灵所把捉,就不再是不可捉摸的\"物自体\"了,而是精神的超然与逍遥。心灵得道,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心灵得道,则可\"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应帝王》﹚这就是道的精神性。道的精神性并不表明道是主观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心灵得道后的境界。


二、人性天放


战国之际,人性问题曾是百家争鸣的一个大课题。孟子言性善,视\"仁\"、\"义\"、\"礼\"、\"智\"为人之所固有;荀子主性恶,认为目之好色、耳之好声、口之好味、心之好利如果发展下去则必生争夺、yin乱之恶;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人与人之间唯利是图。这都不是从自然本性来谈人性。


庄子的人性论本于他的道论。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认为\"道\"之于人即是\"德\",亦即是人性。道本自然、虚静,故而人性也自然、天放。何谓\"天放\"?《马蹄》篇说:\"一而不傥,名曰天放。\"王夫之解此说:\"天如是,则亦如是……唯天是效。\"4简言之,\"天放\"就是顺应天性的意思。庄子又说:\"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可见,人性是自然素朴、不受文饰的,是因顺天道、不待师教的。所以庄子的人性论可称之为\"自然人性论\"。依此理论,仁、义、名、位、利、欲都是人为的、后天的,因而不能将它们视为人的本性。


庄子的人性论是超世俗之善恶的。如果非要以善恶来言人性,则按照庄子的理论,自然率性就是善,人为矫饰就是恶。


庄子主张因任人的自然天性,而极力抨击戕贼人性的\"失性\"或\"伤性\"之举。庄子说:\"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悛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皆生之害也。\"﹙《天地》﹚庄子是位深具忧患意识的哲人,他认为这是一个失了性的世界。他说:\"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缮性》﹚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儒者以礼、乐、名、教枷之于人,乱人之性;墨者\"以绳墨自矫\",自苦其身;辩者\"饰人之心,易人之意……逐万物而不反\"﹙《天下》﹚;世俗之人更是弛其形性,竞逐荣华,\"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天下尽殉也。\"﹙《骈拇》﹚


在庄子看来,保存着纯朴人性的至德之世才是人类的伊甸园。伊甸园中的生活本是素朴而宁静的,不知善恶之为何物,不知苦难之在何方。然而\"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拥》﹚如今,乐园已失善恶已分,苦难也由是而生。自然天放的人性已被困陷于由君臣、父子、礼乐、刑政、是非、毁誉等等交织而成的层层网罗中。人类已毫无自由可言。人的一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糜,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夫!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齐物论》﹚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说,这是\"一个燃烧而又冰冷的世界……人与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荒谬\",又说\"荒谬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离异。\"5人离开他的本性而异化为他物,这是最本质的离异。加缪称之为\"荒谬\",庄子则称之为\"失性\"--原来加缪与庄周竟有着如此天涯而咫尺的约定!


该如何悬解这一人生的困苦?是为情所困,自甘沉沦?还是斩情绝欲,逃遁出世?又该如何重建思想的人格?--历经大梦大觉后的苦痛,历经人生的拷问和沉思,一个\"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真人\"形象栩栩然从庄子心中浮升而出--


三、博大真人


《渔父》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所以,\"真人\"即是依乎天道而顺乎人性的人。像老子一样,庄子也以婴儿的品格来寄望真人。诚然,婴儿率真、淳朴,可算是\"真人\",但\"真人\"并不是婴儿。婴儿虽性如混沌、不沾是非,但终究没有对尘世污浊的免疫力,有被异化的潜在可能;而真人是经过圆周运动重又回到起点后的\"婴儿\",他能自觉地扬弃自我、超越是非,从而构筑一个逍遥自在的精神国度。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