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庄子的\"真人\"与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儒家的\"圣人\"具有一种以伦理为架构的道德人格,它以人伦--仁、义、孝、悌、君、臣、父、子--的\"有为\"取代自然的\"无为\";庄子的\"真人\"具有的却是一种以超伦理为根基的自然人格,它的\"无为\"之道是与天道、人性完全相融合的。
庄子的\"真人\"也有别于尼采所幻想的\"超人\"。诚然,\"超人\"不仅要超越基督教的\"奴隶道德\"和一切教条与迷信,而且还要超越病弱的自我,以便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这一点与\"真人\"反\"失性\"、\"损性\"的精神相一致。但\"超人\"最终还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我的价值、激发自我内在的\"冲创意志\"﹙陈鼓应译语﹚为追求的目标;而\"真人\"则要完全消融自我、放任心灵,以归于灵魂的宁静,如果说\"超人\"如酒一般浓烈,那么\"真人\"就似水一般恬淡。
大体说来,庄子的\"真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独特品格:
恬淡而虚静庄子一生过着贫困的生活。《外物》篇有载:\"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山木》篇也说\"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但是庄子\"贫\"而不\"惫\",潦而不倒,可谓安其贫而乐其道。以庄子自己为原型的理想真人,在品格上也是生活恬淡而灵魂安宁,\"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其容寂,其颡\"﹙《大宗师》﹚。《天道》篇写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这都是强调真人的虚静品格。
安时而处顺老聃死,秦失论之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庄子妻死,庄子则\"鼓盆而歌\"。这些言行都反映了庄子独特的生死观。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可见,在庄子的眼中,生与死犹如太阳朝升暮落一样自然,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哀。故真人也视\"天地为室\"、\"以死生为一条\",而对死生、毁誉、成败、美丑皆能安之若命,泰然处之。从根本上说,安时处顺就是\"无为\",就是纯任自然,就是\"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大宗师》﹚。
无情又无己真人\"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何谓\"无情\"?无情并非无感情,真人也会\"喜怒通四时\"。无情只是\"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简言之,真人是绝弃了情欲之情而因任着天性之情的人。\"倒置之民\"则\"忘其所不忘,不忘其所忘\"﹙同上﹚,\"忘其内而饰其外,外神劳精,皆于生外而附益之也。好生而恶死,好存而恶亡,好达而恶穷,好富而恶贫,好誉而恶毁;所好为贤,所恶为不肖。乃至饥渴寒暑,皆不顺其情之所适然。\"6《逍遥游》篇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即\"无我\"。\"我\"的本质是\"自然\"、\"虚静\",所以\"无我\"就是不对任何非本真的东西作任何人为的\"追求\"。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无我\",\"并非从形体上灭我,而是从精神上削损去原来的那个为功名利禄、是非善恶所束的状态,以归于本真的我。\"7近代学者蒋锡昌解\"无己\"的妙处时说,惟有无己,方能无功、无名;惟有无己,\"方能超越一切,无待一切……方能逍遥自如,快乐无穷。\"8
真人\"无情\",故能不因情伤性;\"无己\",故能不因己束性。无情又无己,则\"形如槁木,心若死灰\"﹙《齐物论》﹚,如是则能养性,能全性。
逍遥以自适《史记》中说,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无怪乎《庄子》一书置《逍遥游》篇于首,且大肆论之--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可谓壮观,然犹待风之积,是\"遥也,而未能逍\"9;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若真人之逍遥则心无所待--无待于青山绿水,无待于形康体寿,无待于功名利禄,怡然神旷,悠然自得,如\"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在宥》﹚,\"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大宗师》﹚。这是一种无任何负累的、人与天﹙道﹚完全融为一体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是人可能有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的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他说:\"我们所谓天地境界,用道家的话,应称为道德境界。\"又说\"《庄子·山木》篇说\'乘道德而浮游\',\'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此是\'道德之乡\'。此所谓道德之乡正是我们所谓天地境界。\"10可见,逍遥于心以自适,当是博大真人的最高品格。
四、修道之方
真人虽有逍遥、恬淡、超然的品格,但能修炼至此境界者却是稀而又罕。倒并不是因为修为之法如何艰深,而是因为:一则芸芸众生为物所役,为名所困,大梦未觉;二则一些所谓的修道者不得庄子修道之要旨而误入歧途。
修道是一个整体的工夫,但解析来看,它又可分为由浅入深的几个方面:
第一、外其方。这里的\"方\"指天地、万物、是非、美丑等一切有形无形的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既非人性本有又劳形苦心,故而要超越于其外。《大宗师》篇说:\"叁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外天下\"、\"外物\"即是外身外之方。《庚桑楚》篇又说:\"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必须\"彻\"﹙撤﹚之,也是讲外其方的必要性。夫外其方者,若庖丁之解牛,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如是则物莫之能伤。
第二、离其形。这里的\"形\"指人的身体、生命。修道不仅要\"外天下\"、\"外物\",而且要\"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大宗师》﹚离其形,则能忘物我,忘生死。《知北游》篇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肉体、性命都非己所有,故无须专注于他们。所以,《庄子》书中的\"真人\",形貌上往往或瞽或聋或跻或伛,这也表明了庄子高雅的审美情趣--不以外在的感官感受为美,而以内在精神体验为美。概要地说,要\"离其形\"就必须\"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同上﹚用郭象的注解说,坐忘,则\"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11
第三、虚其心。这是庄子论修道功夫中最玄妙而最精彩之处。如果只是\"外其方\"、\"离其形\"而不\"虚其心\",则只能算是修身者,而远不是养性者、求道者。虚其心,就是要使心灵不滞于任何事物而保持空旷、虚静,这其实就是《人间世》篇中所说的\"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今人李德永先生认为,\"心斋\"之要诀有三--其一,止念。即把一切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全部关闭,\"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在宥》﹚其二,集虚。即使意志转移到\"听之以气\",从而耳目内敛,任气出入而无所用心,物之未至,虚以待之。其三,一志。即要有极大的韧性和耐力。12这种分析很透彻,也有一定道理;然而本人以为\"心斋\"还不只是这样的坐道功夫,\"心斋\"更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处世之道--虚而待物,浮顺于世。即是说,\"真人\"仍处在现实的社会与人伦中,但并不热切地投入其中,而是冷峻地审视它,飘然地超脱它,恰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般高洁。
庄子在《山木》篇中用了一则寓言来说明\"虚心\"给人生处世所带来的妙处:\"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褊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看!区区虚舟丝毫不逊色于诺亚的方舟。印度哲人奥修用另一种方法注解\"虚舟\"之寓说:\"空出我,空出自我,你就变成一扇门,一扇门正好是空无,任何人都能通过,没有阻挡,没有障碍。\"13这也不失为一种领悟。所以《列御寇》篇明白地说,真人者,\"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要之,真人的修道之方在形式上就是先出乎方外,继而离乎形身,终而虚放其心而达乎逍遥之境的;但在本质上,修道之方并不是这样的繁琐的\"三步走\",而是简捷的\"三位一体\"。也就是说,只要人把握到了道的本质,\"外其方\"、\"离其形\"、\"虚其心\"的三步工夫就会一气呵成,豁然开朗。《关尹子·药篇》中说:\"勿曰外物然后外我,勿曰外形然后外心,道一而已,不可序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