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类文章的行文1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类文章的行文1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60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类文章的行文1,

经常写着写着就像走进了死胡同,没法继续下去了。感觉好像话已经全部说完,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表达出来。不知道应该怎样在文章的段落之间转换,在层次上进行深入,写来写去总是在原地绕圈子。而且,明明是一篇文章  的两段,读起来却像是两篇文章,没有层次感,段落之间断裂,结构僵硬死板。

经常是写到后面却忘了前面写了什么,于是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回答;或者是前文的所作的伏笔写着写着就忘记了照应;或者是离标题越来越远,以致偏离题意(或话题)等等。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以使文章思路顺畅。

同样,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在写作时,必须注意照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结构完整的。

一般说,文章在下面几种情况下需要过渡:

①议论文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之间及各角度之间。

②由叙转议,由议转叙;或由叙、议转抒情,均需以过渡来加强内在联系。

③叙、议、情融入联想与想像,借过渡拓展思维渠道。

④顺叙与倒叙、插叙、补叙相转接之处;及倒叙、插叙结束,重又转为顺叙时,应当设计过渡。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需要照应:

①开头照应标题。

②结尾照应开头和中心。

③分析议论照应前文的叙说。

④总说照应分说或分说照应总说。

⑤初看起来没有联系的内容也不忘照应一下,以揭示其内在联系。

下面谈谈如何过渡和照应(包括记叙文)

(一)过渡

1.用词语过渡。

一般由关联词或总结性词语充当。像“但是”、“相反地”、“如此说来”、“所以”、“不过”、“上述表明”、“由此可知”、“综上所述”、“正因为如此”等等;有方位词,如“以上”、“以下”、“此外”等;有序数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等。这些词语一般在下个层次或段落的开头。如:

13岁,刚出土的嫩芽,刚展翅的雏鸟。似乎你的天空无限宽广,你的道路无限开阔。

然而,正因为你是刚出壳的新生命,谁都要来保护你指教你训斥你——”

这里的“然而”,引导文章的思路转向另一个方面,它就像一个钩子,钩住前面的思路并转向后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就称它为“过渡词”。

2.用句子过渡。

过渡句用在段末或下段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下面两段话每一段开头一句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过渡句)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再比如:那里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一切都会按照他所想象的情形发展吗?他到底给人们留下了些什么呢?等等。采用疑问句的过渡可以吸引读者,为文章设置悬念。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在述说了“东京”留学生界乌烟瘴气的景象之后,文章用了这样一句作为下文的过渡段: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句话独成一段,它将东京的景况巧妙地与仙台的情景衔接起来,何其自然顺畅!

3.用语段过渡

过渡段,用于内容转换、跳跃较大的段落间的衔接搭桥,往往独立成段。过渡段常常用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过渡,如下面题为《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一文的三段,其中第二段就是过渡段: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过渡段)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过渡段与过渡句一段,一般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将内容跳跃较大的段落联接起来。

(二)照应

文章的“前后照应”,既是一种写法,又是一种结构。运用得当会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深化,又使文章的结构严谨紧凑,浑然一体。文章的“前后照应”,从内容上看一般有下面三种:

1.统一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后面照应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此种情况下的照应,作者的意图是为了强调、突出。如《路是月的痕》一文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结尾: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开头写父亲的执著,哀怨的笛声是对儿子的期盼,是伟大的爱子之情的体现,笛声是父亲内心的怜子之情呼唤,正是这伟大的父爱成了我人生的支柱——我的灵魂。在结尾,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的内心情感。

第二种,后面照应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如《笛声》一文。

开头:凄婉的笛声在土院落里响起,我知道每当父亲愁眉不展的时候,他总吹起那似乎非常沉重的笛子……

结尾:嘹亮的笛声从红砖铺成的农家小院里飘出,在农家小院的上空飘荡,听着听着我仿佛觉得是改革之声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飘荡。

改革开放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笛声也由哀婉变得嘹亮。借笛声来写改革之声,以小见大,主题得到了深化,进而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

2.对立中的照应。即后面照应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在所表达的动作、所持的观点、所见到的景物、所具有的心情等等方面不一致。人教实验版七年级语文第四课《紫藤萝瀑布》开头第一自然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只此一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步伐。前面写停住了脚步,后面写加快了步伐,动作上虽不一致,但又是一个绝妙的照应。

又如《心湖的涟漪》中有两处写心理活动。前一处: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我与同学发生了误解),铅重似的,总也活泼不起来。后一处:我的心瞬间变得非常大,心似轻飘了出来(我与同学误解消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