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作文课题案例(高三),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你伴着这美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多少人一心想谋取一官半职,你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乡里小人”,不能承受心灵的折磨而不得不放弃了这些。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或许有些逍遥自在,但也伴随着淡淡的怅惘与无奈。命巾车,棹孤舟;寻窈窕之壑,经崎岖之丘……或许有些悠然,但终难摆脱不自由的枷锁。你是否应该学学老庄,变换一种处世态度。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才子,意气风发,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惨遭宫刑的你本想自绝,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事迹又浮现在你的脑海里,父亲的遗愿扣打着你的心扉。于是,你将个人价值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摆脱了平常“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精神和意志的荆棘之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史公之言,自履是也。
一代诗仙李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纵然可以使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但“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定,寒松不改容”。你太直,不愿示弱,你不能立足于多变的官场。所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你仍然避免不了“赐金放还”的命运。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至理名言深启人心。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有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学会隐忍、变通,才能使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优秀习作之三: 善于折腰的通子
笑傲江湖的李太白,执酒舞剑,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言不差,但是折腰未必代表懦弱。有时,善于折腰的通子要比一味昂首挺胸的执子,更富有智慧,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面对战败的凄凉之景,越王勾践满脸愁容,无可奈何,不得不沦为夫差之奴。然而,他虽折腰于吴王,灵魂却没有屈服。为了雪耻,他卧薪尝胆;为了复国,他受尽屈辱;为了越国的百姓,他苟活于世。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折腰屈膝之举,换来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可见,折腰未必代表屈服。折腰中蕴藏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忍耐,包含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智慧。
太史公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而触怒汉武帝刘彻,被处以宫刑。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汉,终究折腰于帝王的yin威,而并未因受辱而引剑自刎。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冬夜灯前,他托着伤残之躯,伏于书案之旁,埋头而著书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终于,他的笔下走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从此传于后世。太史公“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这正是他甘愿折腰而且隐忍苟活的原因,这更是他“复活”于后世的理由。
三闾大夫屈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然而,他只晓得“正道直行”,不晓得“折腰”之术;终究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带着横溢的才华,冲天的抱负,满腹的忧愤,自投汩罗江而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然人生之路又泥泞难行;倘若我们懂得“折腰”之术,作一个善于折腰的通子,可能人生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障碍,我们刚正不阿,昂首挺胸也许越不过去;而此时折腰侧身,低下高贵的头颅,便会事半功倍,这也不失为智慧的选择。
教后反思:
1、本次作文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写作主要环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表达的全面训练;
2、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进行了选材,使作文从课本中走出来,让考场作文从平时作文中走出来;
3、在表述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作品去进行,要有作品中的语句的参与,忌空洞地、泛泛而谈与架空分析。
作文课题案例之四
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
教学设想:
1、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写作资料之后,训练的重点便转入学会运用资料阶段。学会运用资料,首先是让学生感觉“能用”,然后是“会用”,最终做到“活用”、“善用”。从而达到解决“学生作文难”和“作文中缺少文化内涵”这两个问题的目的。
2、学会运用资料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走进名家名流的精神世界以亲其人而爱其文的过程。
3、学生能进入文本,方能走进名家的精神世界;故运用材料忌泛泛而谈,忌脱离文本而架空分析。学生能品味经典带来的心灵上震撼,感动于经典才会对经典心存感恩之情,才能真正地“亲其人而爱其文”,然后作文中才会有情感的渗透,从而真情流动。
4、学生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不仅要在阅读教学中来进行,更要在作文训练中来进行;而在写作中“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才真正能让学生实现“信息——知识——智慧——品格”的转化,从而真正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建构。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子课题“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作文”对总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真正贡献,也是对“创新”真谛的真正把握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曾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阔大胸襟而感动,更为廉颇“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的非凡勇气而感动。
我们曾为屈原“正道直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的九死未悔而感动;更为司马迁“隐忍苟活”,“就极刑而无愠色”,“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艰难选择而感动。
我们曾为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远大抱负而感动,更为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圣情怀而感动。
我们曾为窦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抗争而感动,也为崔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忠贞不渝而感动。
我们曾为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冷静感悟而感动,也为罗曼•罗兰“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的悲天悯人而感动。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流的经典之作,一次次地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一次次地令我们感动不已。我们也正是在经典带来的感动中,丰富了思想,走向了成熟。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于这些经典吗?
请以“感动于经典,感恩于经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
1、以“感动”为标准来选材,以“感恩”之情为线索来组材;
2、组材:按“古今中外”的逻辑顺序安排材料;
3、表达:紧扣作品分析、表述,忌泛泛而谈。
学生优秀习作: 悄然而心动•不变的感恩
韶华流逝,斗转星移。泱泱华夏在历经的万变沧桑中,不乏令人心动之人、之物。因为感动,所以感恩。
心动缘于情动,因其为人正直而动,因其作文有共鸣而动,因其命途坎坷而动,因其富有思想而动。情动一瞬,百感交集。于是我泛舟游于历史长河之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孟德唱道。有如此广博的胸襟,有如此不灭的坚毅。我不得不为之所动。又因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之心,“周公吐哺”之情,岂有“天下归心”不得之理,于是我懂得了“酾酒临江”的慷慨,知晓了“横槊赋诗”的豪迈。学会坚强,面临“明明如月”的忧愁,感悟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笑对。所以我感恩于曹公,更感恩于他的经典。因其敢于“对酒当歌”,因其勇于问天“人生几何”。
而后,我便遇见了“种豆南山”的五柳先生,与他一壶田园的香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让人钦佩;“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让人感动。世间太多的污浊,于是便弃官归乡,留得正气天地间,不能不让人感动。我从中学会了变通,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品味“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洒脱,我岂能不感恩于陶老先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