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
2、摸清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
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教师,我们要系统学习它,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智力发展情况,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科学有效的、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教师要懂得学生,尊重学生。师生相处应避免居高临下的命令,而要平等交流。“只有当你俯下身子,你才会发现小草的美丽”。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的用“良言”温暖、抚慰、鼓舞、点拨学生。当学生沮丧时,这时说几句热情洋溢的话给予鼓励;当学生痛苦时,设身处地好言劝慰;当学生尴尬时,不妨幽默地为其解围;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柔声细语及时为其指点迷津;当学生成功时,别忘了说“你真棒”;当学生快乐时,完全可以与其一起大笑欢呼……
作为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话语象清风般拨动学生的心弦,象细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这样,你了解并走近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亲近你;你了解了并懂得了他们的心理,学生就会佩服你;你了解并成功驾驭了成长成才的规律,学生就会欣赏你。你的课堂组织和教学,学生就会听你配合你,进而乐意学好你所教的学科。
3、掌握“硕茂以蕃”的语文教学法。
柳宗元在其《种树郭橐驼传》一文里,记述了长安西乡一位以种树为业的驼背老人家,他所种树木无不生长得很好,有人问及其中的道理,他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如果爱之太恩,忧之太勒,旦视而暮抚,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三层意思:一是树木要顺应树木的生长习性,发展其天性;二是种树人要懂得树木之法和树木成长的习性;三是要重视种树过程中的管理,“不能忧之太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际上,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想在教育上取得成功,就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孩子,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地束缚或戕害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语文教育教学亦是这样。我们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成功,让学生“硕茂以繁”,也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
4、备好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方案。
教学模式千般多,学问修养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法,如果教师本人没有吃透,学生不能适应,又有什么用呢?毕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适合自己的”的“自己”,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因此,“适应教师的”就是教师本人要对教学法熟练把握,驾驭更要游刃有余;“适应学生的”就是教学方案要顺应学生的“天”,也就是他的成长成才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准备时备出顺天致性的语教学新方案。
而这个方案的制定,要求我们备课时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深入钻研教材文本,备出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练流程。比如讲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词《雨霖铃》,就须明确本册书的重点有古诗词的鉴赏,而第二单元的重点又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明确本词的教学重点是鉴赏本词的意境,把握其中的景和情。难点是对表现手法的欣赏。然后,就可以此拟出如下教学流程:激情导入——作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课外拓展。其中,间接抒情是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仔细研究学生实际,制定顺应学生天性和发展需要的具体教学方案。比如上面的教学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才能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是这一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抒情方式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首先使学生明确抒情方式,进而让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体会,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词中的写景句子,而后抓住这些句子中的意象(景物)展开想像和联想,再现词作营造的意境,明确意境的氛围和特点,进而体蕴藏在景中的作者的情感。
三是在注意“授之以鱼”的同时,注重“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要采取“满堂灌”“贝多芬”的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的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重视有关学生能力的迁移训练。
而这,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能够观察事物;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获取知识;六是解放学生时间,使学生能够有灵活支配自己的余地。简言之,就如同上面设计中的安排一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式体验,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落实知识,过关能力。
5、树立自信大气收放有度的管理信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要有自信,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深信不疑。自信的种树郭橐驼相信自己能把树种好,以致于种好后“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我们也应一样,要在真正把握了教材的深度和宽度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后,坚信自己的业务素质,相信自己能教语文,能教好语文,而且能使所教学生的分数和语文素养在我们的指导下得到极大的提升,并将这种强烈的信心传送给他们,使他们也对在我们的指导下完全能将语文学好深信不疑。那么,学生就敬仰你,信任你,亲近你,课上课下都会对你亲近,对你的课堂也会感兴趣,对你所教的学科
www.deyou8.com
也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你的信任和亲近,更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还有什么学科不能学好呢?关键在于,我们要充满自任,真正自任,要把这种自信传递给学生们。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大气,真正拿得起放得下。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和高尚的思想素质,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肯定能把语文学好。因此,对于学生,不要管得太、太死,要给他们顺性而长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时间空间里,除非学生主动求教,教师须加以指导外,我们要敢于彻底放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让学生在这自由的时空里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由地顺性而长。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一样,心怕学生走错路,犯错误,走了弯路,或是心怕学生少学了,心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把学生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把学生的空间挤得小小的,把学生的头脑灌得多多的,把学生的思维管得死死的,什么都放不下。结果却因为在思想上关心得太过,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天性。其结果自然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习的内容也没有时间消化,学习当然亦就是囫囵吞枣,效益自然不高。殊不知,犯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如果物们小时害怕摔跤,就不去努力地直立行走,我们怎么能够顺利地行走呢?吃一堑,长一智。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点小错误,有什么呢?反思收获一教训,记他们学会自学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懂得了该怎么做,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2007.6)
2.重庆晚报(2007.7.12)
3.语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某网站)
4.《了解学生:常识缘何成为难题》(陈隆升)(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7.3)
作者邮箱: tianyongjun111@126.com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