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54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

其实,从功利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学好语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你的语文基础扎实,理解能力高,表达能力好,那么在学习新知时就能前后联系,迅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在做其他习题时,就能正确地理解题干,读懂题目;就能在课外交流时,听话听音,理解言外之意,并巧言以对。反之,语文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好,又怎么能够读懂文章,读懂题目,听懂话语呢?

3、语文教育导向有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出现如下令人担忧的事情:

一是坚持落后的评价标准,是语文课效益不好的根源。遍查当今中国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绩(分数),教师要有教师的教学业绩,学生要有学生的成绩,而且社会认同的上级考核的特别看重的,也就是这个成绩(分数)。在此标准下,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和前途,摒弃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大特点之一——人文性,紧扣工具性,进行高考应试教育的教学,全力追求考试的分数,置素质教育的理念于不顾。即使有所涉及,亦只是公开课上的表演罢了。

二是固守陈旧的教育理念。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评价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教学成绩高低的标准,在于分数,在于高考的分数(即上线的硬指标)。社会认同的,上级看重的,就是这个东西。上行下效,原因只有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在于它;学校的生存,也在于它。于是学校评价的也成了这个东西;教师努力追逐的也成了这个东西。因为教师只能追求分数,而要追求分数,就要追求稳定;而要追求稳定,就不敢创新,不敢冒险,不敢跨越,宁愿要1+1,不愿要1x1。因此教师只能全力求稳,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逐鹿高考,在应试上花心思,在时间上下功夫。老师们深信,高分是练出来的,是用时间垒出来的,于是,学生们进了高中,就走进了题海,就走进了早六晚十的垒分持久战中。

三是追求稳健的教法学法。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校亦是如此。同事之间不再只是利益与共的战友,也不再只是分工协作的不同,还是一种竞争关系。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教师们不得不在教学上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上花力气,而且还经受不起半点失败。毕竟,失败,就意味着被人看不起,就意味着被淘汰。因此,因为分数,老师们不敢求新,不敢似乎也不愿冒险,害怕失败,一味相信师傅,相信老教师的经验,缺乏开拓进取的实验精神。我们的社会似乎也不愿给这种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人提供舞台似的,没有为他们设置风险基金。于是乎,教师的教法和学法,依然是从前的教法和学法,从内容到处理方式,都似乎没有什么改变。新教师的加入,也没有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四是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也就要备什么。但是,在目前,教师备的,不是学生需要的,而是自己心中的学生的,是理想中学生的阶段目标,通常是其共同年龄阶段学力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和发展需要,却不是所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和发展需要。虽然80%的老师都说了解或很了解所教学生,而且让他们也说备课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但实际上你随手翻翻一位老师的教案来看,其中基本上没有“了解学生”或“学生情况分析”,这说明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我们很多人就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具体情况的了解。你还可以看看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你就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们满足的是如何完成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基本没有达到有效的关注。所以,教师了解的学生和教师实际应该了解的学生 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只是熟悉所教学生罢了。

二、独特优势

在教学中把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他们的本性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出路,其优势在于如下几点:

1、备教材,但更重视备学生。备好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当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但是,对教材的研究重点,除了要继续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广度和深度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外,还要努力发掘一些审美的东西新奇的东西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东西,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求新求异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备学生呢,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努力备好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形成能力的规律,这是教师努力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除了要在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要具备听课——思考——记笔记——实践——反思——实践几个步骤以外,还要仔细分析课堂教学中所教学生群体特点和各个学生的具体实际,分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行的多种办法,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启而能发的问题,准备出营造契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

2、主张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更主张要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当今中国,但凡升学率较高的中学,无一不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未必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多的是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用时间和精力来垒分。而顺应学生成长成才的语文教学,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难易程度,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可能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的恰当性和营造何种教学的氛围以形成课堂教学良性互动的关系。因此,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用甚至不用“贝多芬”(背多分)教学法和灌输式教学法,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顺应学生思维的需要,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反思的时间和玩耍的空间,使其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读书。人一旦拥有了读书的乐趣,就会乐学,就会想尽办法来学,那么,还有什么学科不能学好呢?

3、注重教会学生知识,但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知识。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来教学,当然也要教学生知识,但是知识浩如烟海,能教得完吗?何况,教师本人对于很多知识也未必能弄懂,学生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向老师学习,社会更不允许他们只是去学习财富而不创造财富。因此,教什么非常重要。是教学生知识还是教学生学知识,这是个两难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作为教师,在以“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原则指导下,要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想一想通过哪些办法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学会倾听学会借鉴学会合作,想一想又通过哪些办法可以让学生能够增强自信不迷信权威而能大胆质疑,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哪些办法使学生能够发现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能够创新。这样,学生就能够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逐渐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精力就从高考的考题研究中解放出来,专家的智慧就从对高考动向的研究中解放出来,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有益于学生智力发展、能力提高和创造力提升的工作,那么,国家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提升,国家的财富就会增多,国力就会增强,这也才是国家之福,民众之福。

4、注重对学生管理,但更注重对学生的“无为而治”。作为学生,其自我的行为缺乏自律和自控,平时可能会因觉得好玩好耍而在上课时情不自禁地与人窃窃私语,或是放学后伙同同学为哥们义气而大打出手,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行为管理。但是,在对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管理中,却要坚持一手抓对其的管理,一手抓对其行为的养成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抓行为养成教育中,则要行之有法,既不能束之太紧,又不能放任不管,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培养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在坚持原则性的条件下的一种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健康自然的成长,使其自律自控能力增强,学习和动手的自觉能力提高。故,说是无为而治,实际上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不过,这里的为可能学生难以感受而已,它实际上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三、具体做法

1、树立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我们必须改革既有的教学理念,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用“顺天致性”的思想重构我们的理念结构,树立起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而树立这一理念,就要我们语文老师转变四个观念:一是转变应试为先、分数第一的旧思想,树立德育为首,重视能力的新观念;二是转变通过题海战术、耗时间、拼体力的传统方式来“垒分”的旧思想,树立起通过运用教育科研的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观念;三是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观念;四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观念。

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变,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这样,我们就会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想到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实际,制定出适合好中差三类学生标高的教学方案,并设计出启而能发的的问题;我们就会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反馈,巧妙利用课堂教学契机,顺应学生天性进行指导,使其“跳一跳,摘得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我们也才会在教学后认真进行反思,用心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纠正启而不发的问题,及时补充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