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点燃思想火花,催生创新的种子--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人教版高三必修)

点燃思想火花,催生创新的种子--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人教版高三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525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点燃思想火花,催生创新的种子--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人教版高三必修),

邵武二中    傅道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求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新生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一、营造探究氛围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在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一是“拒绝阅读症”。由于各种视听传媒的冲击和课业负担的重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阅读为苦事,不要说课外阅读,就是老师布置的课内阅读任务也往往不予完成。据某校调查,有阅读兴趣且经常阅读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5%。二是“消遣阅读症”。这是一种消极阅读。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平时坚持阅读的学生中有大约40%的人只是喜欢阅读武侠和言情小说。三是所谓的“悦读”,许多学生不喜欢读文章却爱看动漫连环画,将阅读降低到了读图的水平,大大削弱了阅读的质量。他们阅读这类作品不是为了吸收文学滋养,而是为了猎奇情节和刺激感官,借阅读来消遣。
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是“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必须依靠学生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至于“问题”的筛选,探究方式的选定,乃至最后的解题,都不可能在“消遣”中完成,不可能处于一种盲目和消极的状态。同时,由于在上述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愉悦,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着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呢?除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外,还要善于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敢于创造,敢于进取。
1、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人,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掌握探究事物的思考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如阅读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教师在讲解文章如何运用讽刺幽默的语言阐述精辟深刻的思想时,顺势提出“这种语言风格是本文所独有,还是鲁迅杂文的一个普遍性特征呢”,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就萌发了这样的问题:“鲁迅杂文语言特色研究”。又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教师结合课文教学内容,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并联系学生初中读过的《桃花源记》,介绍陶渊明的社会政治理想,于是有的学生对陶渊明思想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陶渊明社会理想的探究”问题。又如,教学《胡同文化》一文,教师提出“北京有胡同文化,我们家乡有没有值得研究和传承的特色文化呢”,于是很多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萌发了探究的兴趣,很多学生写出了不错的描绘家乡风土人情的散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有了这些“问题情景”以及从中产生的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强大的求知内驱力就自然得以激发和形成,阅读探究就变成了学生的自觉和积极行为,老师的职责不再是无奈地“督促”,而是愉快地“参与”了。
2、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你真行!”、“真勇敢!”“真棒!”、“真厉害!”……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表扬用语,如果用的太多、太滥,不但起不到激励效果,恐怕还会使人反感厌恶。所以,表扬要注意时机的把握,该表扬时才表扬,才能显出表扬的份量;表扬要注意适度,才能使学生觉得表扬的珍贵;表扬应该是发自教师内心深处由衷的赞赏,方能显出表扬的真诚,才能成为学生进取的动力。具备了以上特征,表扬才称得上艺术。
3、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宽容。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要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要让学生有挫折感,但不能让学生灰心、气馁,同时更要让学生有信心、有情趣地完成探索学习的任务。
二、创设探究情境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但也有其特殊性和明显的学科特征。语文学习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探究,是对课本中已知结论的再探索,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探究的过程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展开。
1、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文字内涵的博大精深,就在于简单和文字组合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意境。有人说,电视是快餐文化,文字才是正宗意义的文化,是极有道理的,其它任何一种传媒都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现实情境。课件、投影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教学《滕王阁序》时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滕王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恢宏气势,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滕王阁的图片播放出,同时还将“四大名楼”中其他三楼的图片也一同放映。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未见宝玉时就听她母亲和王夫人说过宝玉的顽劣和痴傻,提出:同学们是否也和林黛玉一样好奇,想真真切切地了解一下宝玉?林黛玉眼里的宝玉是什么个样子?文章中哪些事件能让我们感觉到宝玉的痴傻?贾宝玉真的既痴又傻吗?这一连串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点拨探究方法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取行事功倍的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
综观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数量少、速度慢、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责备多,阅读教学首当其冲。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带来了新的希望。
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细化为下列几种形式。
1、比较式阅读探究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式阅读研究是探究性阅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将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一组(两部以上)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研究,以鉴别异同,加深理解。如围绕“宋代游记散文多样化风格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宋代有关作家的代表作品后,挑选出一些典范作品深入比较阅读,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又如,围绕“秦王朝速亡原因探究”课题,将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等作品比较阅读研究。
2、补充式阅读探究
所谓补充式阅读探究,是指围绕一个专题,通过思考、想象,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补充,以加深理解的一种阅读研究方式。例如围绕“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空白’艺术研究”这一课题,选择下列材料进行阅读探究:《祝福》中的“可恶!然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如此!……”,《雷雨》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项链》结尾处的“空白”等。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适当引入课外材料,如名画《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
3、辐射式阅读探究

[1] [2]  下一页

点燃思想火花,催生创新的种子--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人教版高三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