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554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实践】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四、以第一课《为政以德》来说明:

1、怎样处理好字、词、句

2、 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探究评析,传承文化传统

弄清每一专题,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为政以德》 教案B

浙江象山第三中学 周良华 31570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建议:课文有注释、有译文,在疏通文意上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重点应注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词语及成语与名言。

1、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斯 ①指示代词:这 于斯三者何先 逝者如斯夫 有美玉于斯《论语》

②连词:就,那么 如知其非义,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

文公》)

③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经·豳风》)

相 ①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论语》

②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则焉用彼相也《论语》

③观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诗经·相鼠》)

劝 ①勉励,奖励:惩恶劝善 (《左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②劝告,劝说: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史记·商君列传》)

时 按时: 使民以时 学而时习之 《论语》

就 ①靠拢,接近: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论语》

②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

③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史记》

何以……为:表示反问。其中疑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可译为:“还用······做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

信 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②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

道德 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之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

国家: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所以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问式,相当于“恐怕……吧”。“过”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的 “过”也是这个意思。“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是”是我们在本文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实词,“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表示判断的“是”,其实不是,到汉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判断的,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等。“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与“非”相对的概念,如“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宾的作用。同样的用法有“惟余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比辟世之士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