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孔庆东《正说鲁迅》中300处病误

孔庆东《正说鲁迅》中300处病误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5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孔庆东《正说鲁迅》中300处病误,

133. 109页:我讲鲁迅课的时候,总是说假如我们有一天真的不需要鲁迅了,比如学生们一读鲁迅,就能感觉他说的是废话,大家早就明白了,那中国才到了长征真正胜利的时候。【指正】作者所说的“长征胜利”是什么时候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还是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天?难道到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智商就特别发达,以至于拿到一本书,还没开始读就“明白”了,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共产主义社会还有这样一种功效。你那个老祖宗孔夫子的书,至今天人们还要读,没觉得是“废话”,那可是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134. 110页:我们的好多报刊媒体,跟着英美的声音走,生怕自己被落下,常常不假思索、不分青红皂白,把某些别国的民族英雄一律叫成恐/怖/分/子。按照他们的逻辑,凡是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生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就叫恐/怖/分/子,那黄继光、董存瑞是不是也是恐/怖/分/子?我们还讲不讲战争的正义心。【指正】这段话充分暴露了孔庆东对待国际反恐斗争的态度和立场,笔者在此不想展开讨论。但是“正义性”错写成“正义心”则是不争的事实。

135. 112页:第一是增加国民经济,第二是传播民/主。【指正】“增加”与“国民经济”搭配不当,应为“发展国民经济”。

136. 112页:“剖物质而张灵明”【指正】按鲁迅《文化偏至论》原文,“剖”系“掊”之误。(113页有同样的错误。)

137. 113页:其实古代的专/制是理论上的专/制,人们常说皇权达不到县以下,只有皇帝一个人管事,而一般人又很难被找得到,所以很民/主。【指正】无论说封建王朝只有皇帝一个人管事,还是说古代其实是很民主的,都是不合事实的胡扯。

138. 114页:在大部分人的智力、知识、能力等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切取决于民/主是好的,但当人们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别比较大的时候,民/主不见得就是好事。【指正】这当然代表了孔庆东对待民/主的观点。但这句话本身的逻辑就站不住脚,因为按作者的观点,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实行民/主,因为在一个国家永远不可能达到“大部分人的智力、知识、能力等水平相当”的情况,社会永远是分层次的,在财富方面是这样,在智力、知识、能力方面也是这样。

139. 119页:但我更倾向于将生命与学问打成一体的。【指正】“打在一体”系生造,或说“打成一片”,或说“融为一体”。

140. 121页: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很好思考这个问题【指正】“很好”后应加“地”。

141. 122页:其实鲁迅那个时候的思想高度我们直到很久都可能赶不上【指正】“直到很久”说不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直到”:“一直到(某个时间)”。这里可以说“直到现在”或“直到今天”。

142. 123页:回来后我发现语文改革的呼声取得了胜利【指正】什么叫“呼声取得胜利”?到底语文改革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143. 123页:他们以为这样的观点是先进的、现代的、是反对“文//革”的、是反专治的,……【指正】后两个顿号应为逗号;“专治”应为“专/制”。

144. 124页:儒释道组成的礼教,到了民国后就退化了,礼教本来是好一个东西,但好东西会耗散……【指正】作者在讲《狂人日记》时说过“鲁迅写《狂人日记》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和迫害”,怎么这里又说礼教是个好东西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礼教”:“礼仪教化,特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

145. 125页:他写得非常切题,而且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古今中外正反左/右,真是纵横叱咤,鲁迅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啊【指正】鲁迅是不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有没有这么一个排行榜,暂且存疑。这里“纵横叱咤”就不妥,“叱咤”是指发怒吆喝,在写作上用得着发怒吆喝,声势威力很大吗?难道鲁迅是一个“文霸”?

146. 126页:鲁迅使用文字往往是使用最基本的含义,即使用那个字的本意。【指正】我只想说,鲁迅地下有知,一定会从坟墓里爬起来,给孔庆东这个孔子的后代以一记响亮的耳光:谁说我使用文字只用那个字的本意?我的小说书名“呐喊”二字就不是用的本意!

147. 126页:孔乙己给我们留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指正】“留下”后要加一“的”字。

148. 126页:鲁迅就能本能把握这种东西。【指正】“本能”二字可能是多余的。(即使要这两个字也要在其后加“地”。)

149. 126页:这个人给大家带来欢笑,但大家心里根本没有他的灵魂,没有人关心他,活着死了都没有人关心他【指正】“但”后三句话都是说的“没有人关心他”的意思,可是作者一不小心说出来“大家心里根本没有他的灵魂”,这有点像中学生造出来的句子,一种学生腔般的句子,居然在北大教授口中说出来了,谁的心中会有别人的灵魂呀?敢情是又想这样说,又想那样说:大家心里根本没有他;大家内心深处根本没有他这个人;大家灵魂深处根本没有孔乙己这个人。结果就“杂糅”出这样的一个句子。

150. 127页:如果是领悟力非常强的人,即使没有后面那一句,《故乡》也足以达到思考的效果,使人思考“希望”是怎么一回事【指正】“达到思考的效果”不好理解,按下文当说“达到启发思考的效果”。

151. 127-128页:到底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这个“希望”更可靠?还是闺土拿的那个神像更可靠?【指正】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闺土”应为“闰土”。另外,闰土拿去的是香炉和烛台,而不是神像,此处可改为“闰土的那个偶像”。

152. 128页:每天写一篇文章,而且评论的要好,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指正】“评论”后的“的”应为“得”。

153. 128页:可鲁迅他一辈子都没有远离生活,他虽自己过的很好,住三层小楼,过着当时最奢侈的生活【指正】“过的很好”应为“过得很好”。说鲁迅三十年代“过着当时最奢侈的生活”,大概只有孔庆东一个人相信。

154. 129页:他对警察说:“这是我的学生,交给我,回去我们校内处理”。【指正】句号应移入引号。

155. 130页:总得说来,如果能把鲁迅这一关拿下来【指正】“总得说来”应为“总的说来”。

156. 130页:带动整个语文教学能整体的前进【指正】“整体的”应为“整体地”。

157. 132页:比如现在有很多人攻击鲁迅,说鲁迅前期好,后期就坠落了。他们为什么认为后期坠落了呢?【指正】“坠落”应为“堕落”。

158. 132页:他们的逻辑是:中国不好是因为革/命,革命不好是因为“五四”,“五四”不好是因为传统文化,最后只要是中国的就不好,这个逻辑既简单又危险。【指正】作者说的是“他们的逻辑”,但至少也要是一个“逻辑”,表面上应该是“符合”逻辑的。三个“因为”组成连锁推理,前两个可以理解,因为一般的认为“五四”开了民/主革命的先河,但是第三个“因为”不好理解了,因为“五四”是批判传统文化的,按前面的逻辑应该是:“五四”不好是因为批判传统文化。因此是第三个“因为”的角度造成了混乱。

159. 132页:虽然是冷战时代,我们却比对方还是要宽容的,我们毕竟还讲了一些资产阶级作家,讲了胡适,承认了胡适在新文学革命中的作用,讲了沈从文、张爱玲等等。【指正】事实上,在八十年代以前,沈从文、张爱玲长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缺席,即使是主修现代文学史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两位作家。

160. 133页:假如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可能作为一个寂寞的思想家,只有寂寞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了。【指正】“寂寞地度过了”的“了”字应删去。

161. 133-134页:鲁迅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字大师,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鲁迅怎么会有语病呢?【指正】这个推理是非常荒唐的,老师好学生就一定好?说某人的作品没有错别字,或没有语病,只能根据统计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你孔庆东是钱理群的学生,你的作品怎么有这么多硬伤呢?那是不是反过来证明你的老师钱理群先生也是文理不通的人呢?而且鲁迅的作品也确实是有语病的,这并不奇怪,也不会影响鲁迅的光辉形象。

162. 134页:现代人把汉字越减越少,把说话的方式越减越少,所以才不能理解鲁迅的方式。【指正】如果说“现代人把汉字越减越少”还说得过去,说现代人“把说话的方式越减越少”恐怕就是主观臆断,从理论上说,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它们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越来越丰富才是,比如网络文学,就是古代和近代所没有的,影视文学当然也是古代和近代所没有的。

163. 135页:鲁迅《野草》里的《复仇》,写一个老的妓女,她用自己的妓女生涯养活大了儿女【指正】要么说“养活”,要么说“养大”。

164. 136页:在这种思潮情况下,很多人认为鲁迅是没有学问的【指正】“思潮情况”是个生造的词组,要么说“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要么说“在这种情况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孔庆东《正说鲁迅》中300处病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