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政治特征: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策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经济特征:自然经济继续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考点清单】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同盟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20xx年、20xx年考纲新增考点);(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解析】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同盟会的成立、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20xx、20xx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同盟会的成立”应突出其成立条件、性质与机关刊物;对“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应分层详解内容并对整个纲领进行辩证评价;对“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应强调其论战内容与这场论战的实质;对“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应对应主要武装起义及其领导人。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0xx年、20xx年考纲新增考点);(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解析】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其过程本身在高考中出题不多,但重在分析武昌起义的社会原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20xx、20xx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应重点揭露其实质,对其客观效果要辩证评价;对“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在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社会原因时还应注意对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分析。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应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对“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熟悉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并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目的、性质和意义;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应了解其篡权的条件;对“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应看到其“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另一面。
4.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去掉“洪宪帝制”的提法):(1)袁世凯专政与称帝;(2)“二次革命”;(3)“二十一条”;(4)护国运动。
【解析】“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十一条”,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袁世凯专权与称帝”应主要掌握其称帝的步骤;对“二次革命”应全面分析其背景和败因;对“二十一条”应分类(可分为领土、资源、内政三类;领土又分山东、东北、湾岛)掌握其主要内容并明确其实质;对“护国运动”应分析其组织、舆论、军事准备并指出其已达预期目的未得彻底胜利。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法变得更细致):(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无产阶级的壮大。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无产阶级的壮大,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应分国内革命、国际大战和群众斗争三类进行掌握;对“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应掌握其多种表现与特征(如行业、思潮、人物、半殖半封特征、卷土重来等);对“无产阶级的壮大”应顺着经济→阶级→政治这条线索思考。
【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二节不作考试要求)
(1)政治:帝国主义先后扶持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袁世凯走向专制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坚持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一.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1)背景:
①必要性:分散起义失败,建立全国性组织十分必要。
②可能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2)建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兴、华、光三合一
②人事安排: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主任)。
③政纲与刊物:十六字政纲;《民报》
④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⑤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理解“新阶段”: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政党领导;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领袖;有了较完善的国内外组织(支部)。
2.三民主义〓同盟会政治纲领
(1)内容:
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封建统治)(民族革命)(前提条件)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建立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核心)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社会革命)(补充发展)
(2)评价:
①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经济政治利益要求,独立民主共同愿望,推动革命运动发展。
②局限: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分地,反帝反封难成。(反帝反封不彻底)
比较:维新派和革命派反封建思想的差异:
(1)维新派间接反封,革命派直接反封;
(2)维新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民主共和;
(3)维新派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维新派主张和平改良,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
(二)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
1.原因:
同盟会成立后,康、梁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内容:
要不要破旧、立新、变土地。(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实质:
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和政权形式之争。
4.影响:
(1)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奋斗目标:
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武装起义:
(1)1906年,萍浏醴起义(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第一次)
(2)1907年,浙皖起义(浙:秋瑾; 皖:徐锡麟)
(3)1907年,镇南关起义(孙、黄领导)
(4)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孙、黄领导)(影响最大)意义: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归纳: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的特点:
(1)大部分在长江以南发动;
(2)以华侨和会党为起义骨干;
(3)各地起义分散进行,都失败了。
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1)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2)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3)结果: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因加重对人民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1)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2)步骤:
①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②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③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④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它实际上是“皇族内阁”。
(3)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思考:对“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深入分析
1.目的反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内容落后:新政内容似洋务,宪法钦定民无权。(实质:假立宪,真专制)
3.影响进步:有利西学传播,有利工商业发展,促进立宪派分裂,清政府空前孤立。
4.作用背离:自己培养了掘墓人。(辛亥革命是“张之洞和孙中山合作的产物”)
(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