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①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②步骤:1905年,清政府派 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 ”; 1908年,颁布《 》,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 ,它实际上是“皇族内阁”。
③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阶级基础: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快,资产阶级力量大,出现 ,成为革命党骨干。②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早,掠夺压榨难生存,人民 涨。③准备充分:革命党人的长期准备, 、 宣传组织。④时机有利:四川 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⑤主动精神:湖北 中革命党人的主动革命精神。
(2)起义经过(略)
(3)湖北军政府: 任都督,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中华民国”。性质:革命派、旧官僚和 联合建立的革命政权。
(4)革命形势:
①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不利: 和 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考点三 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原因:革命力量迅猛发展, 难以阻止革命。
实质:积极扶植新的 作为列强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
结果: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
双方代表:南方 代表革命政府,北方 代表清政府。
实质:革命势力向反动势力妥协。
2.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
(1)临时政府成立:
概况:时间是 ,国都在南京,国旗是 ,纪元是 。
性质:一个以 为主体的政府。
对内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略)。
对外政策:发表《告各友邦书》,内容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 ,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体现。
(2)《临时约法》颁布:
内容:主权属民;民族平等;国民自由;选举被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驳回、副署)。
目的: 。
性质:中国第一部 宪法。
意义: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条件): 公开支持;立宪官僚乘机进攻; 的妥协退让;袁世凯的权术阴谋。
(2)辛亥革命失败(革命果实被篡夺)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和 。客观: 勾结,力量异常强大。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成功的革命)
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结束 (最主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 势力;为 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 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现了亚洲民解运动高潮。
(3)缺陷:(失败的革命)反帝反封未完成,社会性质未改变,革命果实被篡夺。
(4)教训: 的方案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考点四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袁世凯专权
(1)本质:表面赞成共和,实际 。
(2)表现:政治上:破坏《 》,控制内阁;军事上:加强 ,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
(1)背景:宋教仁主持国民党,目的是 ;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袁世凯下令罢免国民党都督,并派兵南下。
(2)经过:孙中山、 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江西都督誓师讨袁,苏粤皖等省相继独立;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的地位更加巩固。
(3)败因:客观:北洋军力量强大;主观: 力量涣散。
(4)性质:二次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又一次 ,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3.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建立独裁专制统治:袁世凯控制内阁;当上正式大总统;解散 、 ;废除《临时约法》;成为 并拥有世袭权利。
(2)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三大内容:领土(山东、东北、沿海);资源(汉冶萍);内政(聘顾问、军械厂)。
“二十一条”的实质:企图把中国变为 的殖民地。
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3)袁世凯称帝:国号“ ”,年号“洪宪”
4.护国运动
(1)护国运动经过: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两次发表《 》;梁启超与袁世凯决裂,发表《 》;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袁世凯败亡。
(2)袁世凯迅速垮台主要原因:违背 ,必然遭到惩罚; 深入人心,复辟不得人心。
考点五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历史背景(原因)
(1) 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 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 有力地推动。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状况)
(1)概况: 和 数量增加; 和 发展最快;出现“ ”和 两大并存思潮;涌现了 、 、荣宗敬、荣德生等实业家。
(2)特征:半殖半封。这一特征的表现:
轻发重弱,体系不全;与 比,力量薄弱;与 比,不占优势。
(3)短暂: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3.无产阶级的壮大(影响)
(1)对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掀起 ;
(2)对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壮大,开展罢工斗争,为革命转化和 ,提供了阶级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