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3又把原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了一遍)
生11:我认为这种回答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从观赏的角度来说的。
师:看来,这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是正确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生12:作者认为这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学生鼓掌)
生13:作者认为缺少双臂却体现了无比神妙的整体美。(鼓掌)
生14:我认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正因为缺少了双臂才会给人们丰富无比的想像!(鼓掌)
师:我觉得同学们的回答都十分精彩。我还有一个问题,诚如刚才同学们所说:维纳斯丢失了双臂不仅不是缺陷,反而更美了。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地看看插图,你看,我们再给维纳斯去掉点什么,她会更美? (笑)
(学生也笑,饶有兴趣地认真观赏插图,不时有人举手回答。)
生1:我认为去掉右臂残余的部分会更好。
师:
>>《第二册 第四单元 在创造的天空里飞翔》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笑)是为了干净、彻底些吗?生1:(也笑)不是,是为了更自由的想像。
生2:(不自信地)我看去掉下半身吧?
生3:不能再去了吧!?
生4:我觉得好像也不能再少了!
师:好,我们再听听清冈卓行怎么看。
(老师放完最后两段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边划。)
师:清冈卓行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
生1:他认为“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了”,因为再丧失些后,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师:再想想,为什么失去手可以变幻出无穷的生命光彩,失去其他部分却不行呢?
生2:因为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原则性方式。
师:是啊,正因为手的地位重要、作用大,所以失去双臂之后才使人们产生了去追求那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效果啊!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的基本观点了:残缺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同学们,你们看,在作者的观点里好像蕴涵着很深的哲理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句类似名言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吗?
(学生兴趣盎然,思考、讨论、发言,下面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生1:最美的往往不是最完整的。
生2:有些东西,或许失去了才会更美。
生3:美,并不在于拥有什么。
生4:美是不能用是否完整来衡量的。
生5:有时候,失去未必不是一种收获。
生6:销魂勾魄的美,或许就是那独一无二的缺陷。
生7:美是灵魂的结晶。
生8:失去人人都有的东西后,留下的才是你的。
生9:美丽,总是伴随痛苦而生。
生10:凡事都往好处想,缺憾都会变成美。
生11:美就是想像的家园。
生12:美生于想像,死于约束。
(让学生大胆尝试,放飞思维,做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师:同学们不仅概括能力很强,表达得也很清楚,你们看,这么一会儿我们便发明了这么多名言。是啊,有人认为,能够使人产生丰富联想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想像才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维纳斯女神形象。我这里有一篇曾被评为世界上最短科幻小说奖的文章,它只有一句话:“一天深夜,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家响起敲门声。” (学生哗然)请同学们根据你的想像,把它补充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吧!
(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
这堂课的成功在于执教者没有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知识灌输,没有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的考据式讲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毫无矫柔造作、刻意求工的感觉,整个课堂充分让学生去想像、去思考、去讨论,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创造的火花在这堂课中应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吧!(点评者:刘钟鸣)
>>《第二册 第四单元 在创造的天空里飞翔》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