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我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作为一个例子,带领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分析评价。
“咬文嚼字”在大家印象中是一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朱先生却独发新见,提倡“咬文嚼字”。到底是信传统的,还是信权威的呢?
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绝大部分学生却因此被激起兴趣,开始独立思考起来。
于是引导学生不忙下结论,先看看朱先生到底是怎么说的。
通过研读,基本明确全文内容。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一例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史记》“李广射虎”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推敲”例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这三个例子为第一部分,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从正负两面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也就是如何“咬文嚼字”。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文章的主旨在篇末端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评价观点(可结合课后第二题完成)
朱先生赋予了“咬文嚼字”新的含义。
他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炼,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邓拓的杂文集《燕山夜话》中有一篇文章叫《不求甚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与朱先生的看法似乎大相径庭。比较两者,明确:
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朱先生也说到阅读,那是指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邓拓所说的是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
两种不同的见解,实质是针对不同的问题,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
(二)评价“推敲”(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
“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大家来评一评。
有同学赞成朱先生的意见。有人认为还是“敲”字好,它绾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三)也来“咬文嚼字”朱先生是语言大家,但“智者千虑”,未尝不会有“一失”,鼓励学生不迷信朱先生,挑挑他的“刺”。
1 根据课文注释,说韩愈月夜听见贾岛吟诗,是朱先生误记。
2 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3 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讽刺的意味。”这“讽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而这一点郭沫若实已注意到:“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第一段)
>>《第二册 第四单元 《咬文嚼字》教学设想》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朱先生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在论述中又分析评价了众多材料。
上面我们对朱先生的观点及一些具体材料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评价。评价这一种较高级的阅读能力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为了指导大家今后的评价,我们在此作一小结。
首先,要独立思考。如朱先生、也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其次,要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怀疑,也要实事求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要杜绝为打倒权威而打倒的哗众取宠的虚浮作风。要立足事实,深入研究,求知求真。像朱先生那样,举实例,讲道理,切中肯綮,让人心悦诚服。
第三,要有充足的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这就要求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第四,掌握一些方法。如评价的切入角度可大可小,大可到作品的总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小可到具体的材料,还可进行比较等等。
>>《第二册 第四单元 《咬文嚼字》教学设想》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