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激励奖惩,员工激励机制,员工激励方案,http://www.deyou8.com
激励与约束--市场经济里非常本质的东西,
从这个观点上看,计划经济给予激励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不可信。这是所谓"权力的悖论":既然一个人有权力答应你一件事,他也有权力取消它。权力往往都是这样的双刃剑,因此,权力过于集中的一大弊病就是承诺的激励不可信。
要有效地利用分散在大众中的知识,就必须得给大众经济决策的自主权,这就是所谓的经济自由。因为如果个人(包括地方官员)没有经济决策的自主权,他们就不可能运用信息,也没有激励向计划者披露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那种以为靠专家支持、靠强科学决策过程、靠好人的勤奋加能力,以及廉洁的政府就可以把经济计划好,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以前经常说过的话,比如说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相信群众的创造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其实都客观地反映了"信息是分散的,而人的激励对于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都是非常准确的判断。我们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前15年,非常强调调动个人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用 "松绑","搞活"等放权让利的办法,目的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激励。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大方向是正确的。
然而,近年来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的口号下,似乎出现了忽视激励的偏差。一味地收权,而很少强调甚或完全不考虑到激励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可能会有些方向性的失误。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如果一面讲扩大需求,另一方面出台一个接一个限制经济自由的、不利人的积极性的措施,就更加有问题了。
在国内经常听到人说"我们很大问题是我们没有企业家精神"。甚至将此归于儒家学说,说我们没有创新精神,这是天大的滑稽。从来外国人都说中国人都是天生的企业家,没有人怀疑中国人企业家的气质。问题并不是中国人缺乏企业家精神,问题是各种体制上的制约,窒息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以责任不在我们的企业家身上,而在于制度。
市场经济研究激励问题是和研究信息、产权联在一起的。激励机制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经过我们自己的改革深有体会。改革以来,人的积极性同改革前比其变化天翻地覆。前15年通过放权让利,使得人们追求利益,激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存在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办法是临时性的,并不规范。比如,当时财政搞了承包制,承包制对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有非常大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积极性而也确实提高了地方的积极性,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它的问题是不断的重新谈判。第二个问题是,光有激励还不够,还要有约束。下面要讲的就是关于约束的问题。
三、约束
我们80年代搞放权让利,提供了很多激励,但同时出现了所谓包盈不包亏。仅有激励没有约束是不行的。在市场经济下,不仅有激励也有约束和纪律。约束问题在简单的生产活动中是非常明确的--你只能花你有的钱,亏了钱自己要负责。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复杂,政府的作用加大,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债务关系普遍,税收关系复杂,等等,这就使得约束问题、纪律问题变得不那么简单明了。现代经济学讨论的"道德风险"问题,就包含了两个方面:正的激励和负的激励,后者指的往往是约束。权力要受到制约,人对决策后果要负责任,预算要硬。在这方面科尔奈教授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他认为计划经济的失败不仅仅是计划水平不高,领导人不够聪明或者什么其他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所有的决策都集中在中央以后,就不可能给个人或下级组织以硬约束,都是软预算约束,这才是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他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中,在政府干预非常强烈的情况下,照样会有软预算约束,而软预算约束造成做决策时可以不对其财务后果负责,因为一旦发生了错误决策,反正总有其他的人或机构把他解救出来,为他弥补损失。计划经济有大量错误投资,但之所以能沿袭下去,是因为亏本了以后国家给补贴,或者再追加贷款,或者通过其它办法救助。在人们对这些有预期以后,可以对任何决策根本不负责任。因此,软预算约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约束的核心问题是承诺的可信问题。事先任何人都会说预算是硬的,但问题实质是既成事实之后会怎么样:约束是否可信是看事后项目不好是否会下马和企业经营不善是否会关闭甚至破产。那么这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研究发现有多方面原因。第一,施加约束的人和机构的目标和动机。如果政府在乎就业或有其他的政治动机而非纯经济考虑,那么政府就更可能事后软化约束。第二,权力的结构。如果某人或机构的权力过大,他就有能力在事后重新谈判,这就导致约束软化。第三,资源的集中程度。当某人或机构控制的资金太多时,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会导致对他人预算约束的软化。第四,信息的集中程度。信息多有时会使约束软化。基本原因是事后信息多使得事后的交易成本下降,从而使得事后重新谈判的空间增大。这就使得事先制定约束容易被改变。约束的可信性由多方因素--动机、权力、资源和信息--来决定。研究表明,政府的政治动机往往使经济约束软化。研究也表明,权力、财力和信息的过于集中也会使预算约束软化。
www.deyou8.com的
因此,有效的约束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实现。我们在此分析一下"债转股"问题。破产法和破产法庭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制度,其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权力转移的安排使得约束变得可信。事实上,企业债务比企业股本对企业的行为更有约束力。这是因为企业举债必须定期付利息,如果付不出,企业就会破产,其控制权将转移到信贷者手中。在这种压力下,企业经理会努力工作。但是企业发股本的红利则是软性的,即使不发也不会导致破产,这样对经理的威胁就小了。因此,债务是提高对企业约束力的重要机制。用这个观点看目前的"债转股",就会发现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约束软化,因为企业经理的付息压力在债转股后会降低。我们应对此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讲防范金融风险,我们有一个趋势是拚命把小的金融机构合并成大的,却不知道这一做法正是向软化约束和提高金融风险方向走。因为越大,就越难给予纪律、给予处罚、给予关闭,因为这样往往造成较大的社会后果。www.deyou8.com,小的机构容易倒闭,正因为如此,它的约束机制往往比大的要硬得多。如果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银行也不是特别大,破产的社会成本并不高。由于事先知道破产起来成本不高,所以让它破产或整顿时,这个承诺是可信的,所以人们才很当一回事。如果把所有小的全都关了,都变成几个大的了,则会出现所谓的"too big too fail",意思是太大了所以不能让它失败。如果是这样的话,潜在的风险是极为大的。因为在约束软化情况下,大金融机构更容易积累问题。一旦崩溃,对整个经济是致命的。因此合并金融机构反而会增加金融风险。
这些年来,强调了纪律和约束,是正确的,跟前15年相比是个大的进步。然而,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激励仍然要强调,不把调动积极性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将是危险的。二是讲约束要着重在机制上。加强纪律和监督是必要的,但从体制上讲,很重要的一条是要避免资源的管理过分集中。
总之,激励和约束都是市场经济里非常本质的东西,在有效资源配置背后起根本性作用。产权也好,公司治理结构也好,最终还是为了要提供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同时对决策人提供约束机制。激励起一个发动机的作用,约束起一个刹车的作用。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但不是对称的。在当前情况下,纪律约束应该继续加强,但是,"债转股"有使企业财务约束转弱的倾向。金融风险要继续防范,但不能靠以小并大解决。
四、竞争的作用
竞争在市场经济起基本作用。在资源配置模型里,没有充分竞争就会出现价格扭曲导致效率低下。极端的例子是垄断,垄断导致价格扭曲。如果是从激励和约束的角度看,竞争还有更深刻的意义。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毁灭性创新。发现新的产品就会有超额回报,这样推动经济发展。竞争和激励与约束是相互作用的。比如说,现在你有一个产品,我可以发明比你更好的,发明更好的产品以后,我就可以占领市场,我的回报就会很高。这样竞争就提供了激励。竞争另一方面也提供约束。我如果不好好干,保持现状,以为自己是老大,当别人进入以后,我就会失去很多的市场份额。对我来讲,竞争是个非常强的纪律,容不得偷赖。不是赚更多钱的问题,而是落后就会被淘汰出局的问题。所以竞争对我是一种约束。约束也可以被认为是负激励。为什么是负激励?因为我要不这么干的话,我就被人吃掉了,我就出局了。所以在这种意义下,竞争就使得约束更加厉害。正如希克斯说过的一句话,垄断者最大的受益是安宁的日子。
竞争可以使约束变得可信。对垄断企业来说,再加强纪律,要求它保证上交多少,可能都是一句空话!除他莫数呀。只有在竞争环境下,关闭的威胁才是真实的。只有允许进入,才使得惩罚失败者的机制变得可信,不然是不可信的。如果全国只有一家电话公司,没有第二家进来,惩罚是不可信的。比如国内开始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道理是一样的,要有不同购货源泉,只向一家买,成本再高也得买。政府必须同时有几家供挑选,哪怕其他家技术上不如你的,也要在那采购一些,这才对你构成潜在的威胁,不然的话,你可以偷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