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教学《胡同文化》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
2、剖析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4、训练学生的自己动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网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2、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1、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社会,学生对胡同的认识和了解甚少,更不可能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利用网络特点,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能力。
2、课外作业的形式从传统的书面作业转向利用网络研究探索,教学评价由单纯注重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媒体选择:
前提条件:网络化班级(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现有网络化班级6个,班学额20-28人,每人配备一台联网电脑)。
主要使用媒体:校园网、投影仪、大屏幕
媒体运用概述: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分类保存相关信息,利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共享相关信息,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利用网络技术分布自己的信息。
教学过程:
⒈教学准备:
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学生分组基本上有二种不同的策略:(a) 同质分组: 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b) 异质分组: 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
不同的分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般说来,同质分组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管理模式,性质相近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管理模式,不同个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1]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我们采取异质分组方式,以形成互补。每组就作家作品、胡同介绍、胡同图片分别在因特网上查找相关材料,下载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准备与教师、同学共享自己的收获。教师明确学生搜集的材料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以及态度都将作为评价的依据。
⒉课堂教学导入:
情景导入,听一首京味十足的歌曲《北京的胡同》,欣赏一组胡同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北京意蕴丰富的胡同文化的魅力,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⒊理清课文思路。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材料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胡同的特点(要求使用投影仪和大屏幕向老师、同学谈谈各组的看法,可请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对照课文看看哪些特点作家汪曾祺在文章中已经谈到了,作者对胡同还作了哪些方面的介绍?
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作者还介绍了胡同名称的来源、北京胡同的规模数量、北京胡同的作用、胡同内部构成。
提问:这些内容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明确:1-4节。
提问:下面写了什么呢?
明确:胡同文化。
提问:第5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谈胡同转入谈胡同文化。过渡,承上启下。
板书:
北京的胡同→胡同文化
⒋ 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