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齐物论》作者为慎到
今日考订古籍,仅可有《庄子》一书之问题,不可有庄子一人之问题。仅可以一篇为单位,不可以一书为单位。古者诸子著书,自吕刘诸家之外,多以篇为单位,集众篇以为一书者,后人之作为,每非著者及生可见之事。功出后死之人,或竟远隔数代,不能起古人而言之,即不能辨何者为原书,何者后录矣。庄子事迹,可考者少,其曾游稷下否,今不可断言(其不游稷下为章氏太炎臆说)。其真终身不仕否,今无术证明(见《史记》)。今日可得议而不辩者,只庄书之思想系统耳。
欲明此事不可不立一标准,标准惟何,《天下》篇所论者是也。《庄子》《内篇》七,固为魏晋名贤所重,然太史公所重者,乃在《渔父》《盗跖》《胠箧》。此由魏晋玄风,逍遥为胜。盛汉百家,老氏为先。各从其时,不关庄书之本。《天下》篇虽未必为庄生自作,然所举六派十一家恰与《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论》篇末,《吕氏·不二》篇,及《孟子》所论者,大体相合,明其所述者为战国末诸子之形态,非如刘安司马谈所说为汉人之见识也。此《天下》篇早成之外证也。关老一派,慎到田骈一派,自后人观之,若不易分,而庄老之混,不特汉儒多作此想,即庄书本身亦每现此象。然五千文具在,不同《厄言》,道德义可据,无关《逍遥》。今庄书多篇竟若混同之水,而《天下》篇所示,乃为泾渭未合之上游,从此可知《天下》篇所示者,庄生之元意,虽《胠箧》《盗跖》,亦为后起之书矣。此《天下》篇早成之内证也。持《天下》篇为准,以别关老与庄氏,即可出《齐物论》于庄书矣。《天下》篇述慎到田骈之方术曰:
公而不当(崔本作党),易而无私,决而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志,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徧,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輓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道,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亦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鲩(輓)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据此文,则慎到著书,曾以齐物一篇为首也。所谓“马”者,谓首章,犹《国语》云“以那为首”。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据此文,则慎到著书,以论名篇其数凡十二也。合此两事,知《齐物论》者,慎到所著十二论之首篇也。
《齐物论》一篇中,仅末段见庄子名,然此段陈义乃与前文相反。此段中有云,“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前文乃云,“分也者,有不分也。”试取古卷子本看其款式,卷尾最易为传写者追加,此段之来源正当如是
此篇除末节外,分作数章,皆为对语。最先最长之一章为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之对语,此两人皆无可考。据下文南郭子綦名丘,颜成子游名偃,字子游。夫师名丘,而徒名偃,更字子游,俨然影射孔子与言偃。战国时,孔子与言偃,在儒家中最知名,荀子所谓,“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也。今乃仿其名号,改其主义,以为论议,甚矣慎到之吊诡,稷下先生之好事也!
四 前章所持论之旁证
慎到之学见引于晚周诸子者,皆与前说吻合。兹列举如下。(荀子·非十二子》篇云:
尚法而无法,不循(从王念孙改)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
又《天论》篇: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小,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
《吕览·不二》篇: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高注:“贵齐,齐生死等古今也。”)
今按,所谓尚法者,解见下章。所谓“不循而好作”者,仅谓其著书陈义,自我作古,是泛语,未能据以审断慎子思想。其谓“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者,疑谓在上位者,一任所凭之势以为治,无待乎辩贤与不肖,正如《韩非子·难势》篇所引慎到语“无以是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齐物之思想,若以之应用于人事,自必去是非,泯贤愚,而专用势。“上则取听于上”者,指似于居上者当取其力其自身所凭之势,“下则取从于俗”者,既不辩是非,等而齐之,自可顺俗为治。所谓“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者,但据本文颇不可解,观下文云,“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则易解矣。由《荀子》观之,慎子不能探本追源,以定是非,乃杂然并陈,以为万物皆可皆不可,群众对此,犹治丝而棼之,何所适从?故曰,“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也。后者,众说之比肩,先者,原始之一贯也。
上文所释,诚非唯一可能之解。吾在此处所祈求辩证者,仅谓《荀子》此语与齐物,论为慎子义之一说不相违悖,非谓其相互证明,此中分际,不敢逾越。《慎子》书既号称十二论,齐物之外至少犹有十一篇,齐物固为道体之言,此外必有用世之论。以齐物之道论,自可有“无所归宿”之人事论,用势而不尚贤之政治论耳。
至于《吕览》所载,乃大可为吾解《齐物论》之证。陈骈即田骈(见汉志),田骈即与慎子同道齐名之人,庄荀论此一派,皆以二者并举。此语中所谓柔,仁,廉,清,虚,皆指抽象之德,不关政治之用,则所谓齐者,当亦如是。高诱注以贵齐为“齐生死,等古今”,不以为齐贵贱,甚得其旨。田骈既贵齐,慎到亦必贵齐,贵齐之义,正托于《齐物论》以传于今耳。
五 论今本《慎子》不足据
如此解《齐物论》,吾深觉其涣然冰释矣。然有一类事实,表面与吾说不合者,即汉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在法家,而今本《慎子》思想与《齐物论》既不相干,文词更绝不类,是也。
求解此谜,并非难事。由《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所示,慎到田骈乃一派之学,今汉志以田子二十五篇列之道家,《慎子》四十二篇列之法家,明二子之后世,学有变化矣。战国诸子,相反相生一传之后,本师之名号未改,此学之内容乃变,是以读其书者不可不论其世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子扶苏语,孔子为神仙方士所宗,据《非十二子》篇,子思孟子造为五行,据汉志语,墨以养三老五更为兼爱,以顺四时而行为非命。此岂所以论其朔耶?凡此持论者,皆据当时所见言之,既不可以为探本之谈,亦不便以为伪造之证。慎到田骈,在始本为一家之学,《天下》篇所著者其道论也。
其用世之旨,政治之论如何,虽可略窥其端,究不能详考其说,惟既以绝是非摒知虑为说,自易流为任势尚法之学。意者十二论中先开其端,其弟子所记乃衍而畅之。道家之流为法家,本自然之势也。(汉志所谓道家者,虽以五千文为宗,实乃关尹老聃,慎到田骈,庄周列御寇之总名。)凡此慎田二子之支流,邻于法家引于韩非者,正是荀子所谓“尚法而无法”,汉志所以列四十二篇于法家者也。犹之自《文子》以降引《老子》言多出五千文之外者,因当时五千文之外,复有托名老子之传记,其书后世不传耳。
且学风之变,动于时尚,成于利禄之途。在慎子田子时,世变未至其极,大国犹可安居,稷下先生开第康庄之衢,不治而议论,穷年清谈,块然可以为生。下逮战国末,交争之风更炽,利国之要求尤著,承师说者,自不能不迁竞时尚,以写新书,而资啖饭,于是解《老子》者,为申韩张目,承慎到者,助法家扬波矣。儒墨在汉皆曾如此承变,慎学在战国未容亦不免耳。然则韩吕所引,慎子后世书也。果汉志著录之四十二篇不绝,吾说当得直接证明。今幸道家犹著录《田子》二十五篇,高注以为“齐生死、等古今”,此中得其消息矣。(凡此所论详见拙著《变化的诸子》,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