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 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二、 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三、 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四、 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一、 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 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 通假字:颁—斑 无—毋 涂—途
四、 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五、 固定格式:直……耳 是……也 或……或…… ……何如
教学设想:
一、 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 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 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 朗读课文
1. 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 选择方式:
l 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l 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l 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l 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 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