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新课程第二单元学案

高一册新课程第二单元学案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728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一册新课程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散文(怀疑需加“与外国散文”)
5.荷塘月色
6.我与地坛
7.我的空中楼阁
8.花未眠
兴趣情境导引
  一次,老师在给高三同学作考前辅导的时候问大家:“同学们,在拿到高考试卷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时候,你是一段一段认真阅读文章,还是快速地浏览文章?”有同学说,一段一段的认真读文章,否则难以准确地完成考题。有同学说,先读题后读文,根据具体题目及要求阅读文章相关内容,经济而有效。还有同学说,应该先快速浏览文章一两遍,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再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文章相关部分。大家争论了一阵,谁也没有说服谁,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统一认识。
亲爱的同学,你们不要争了,还是先打开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看看吧。
课本要求我们,阅读现当代散文要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形式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就是说,先整体把握,然后读文章的相关部分。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整体把握
生1:老师,怎样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呢?
师:有两个方法:一是捕捉灵感的整体把握,一是从分到总的整体把握。
生2:我想第一种更好些。
生3:整体上理解文章,应该就是对阅读灵感的捕捉嘛。
生4:我们听听老师的意见吧。
师:(笑)一般人所认为的整体把握,基本观点和你们一样,主要是介入课文获取整体性理解,比如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悟”到些什么。但实施下来效果不佳,较多的同学花了较长的时间并不能悟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生1:对。我就有这个教训。
师: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一般人尚不知道整体感知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固然,朗读与涵咏是整体感知的一种方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比如,可以先了解课文某些方面的个别性特征,再整体把握课文的综合性特征,即综合文章各方面要素,形成自己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先从文章的某些方面去认识理解,再综合这些内容,概括为整体性认识。即先感觉,再知觉;先部分,再整体。你们说,这样的整体把握好,还是捕捉灵感方式好?
生(合):当然是前者。
生1:先分后总好操作。我以前不懂这种方式,阅读课文靠猜吃了不少亏。
生2:我觉得,“猜”也是需要的,捕捉灵感的整体把握就是猜。
师:捕捉灵感的整体把握不等于猜。尽管这种方法比较难操作,但我们可以凭借一些整体把握的方法。比如朗读、速读、默读、静坐静思、踱步静思、独白、画图、对话(或辩论)、查阅资料、听别人读课文、听相关录音,等等。
生(合):哦。原来如此!
相关知识链接之一
阅读中的整体把握:即文章中心、写作内容、表达技巧、构思特点、语句含义等综合感知,在人脑中的综合性反映。也就是说,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包括感悟、分析与理解)综合掌握上述一系列内容,就叫做阅读整体把握。
范例1 《荷塘月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要回答一篇文章所抒发的感情与所表现的中心,不能简单地凭借“第一印象”,也不能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更不宜轻松地照抄照搬有关参考资料或老师的讲解。应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来综合概括。于是,可以从一些不同角度来看:
(一)作品背景 掌握背景对于整体感知文章中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二)作者资料 朱自清在当时曾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为了“妻子儿女一大家”,他选择了远离革命,“暂时逃避的一法”。《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但又无法“超然”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在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的描绘之中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情。
(三)关注文眼 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文中的“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于夜深人静之际“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既从“无边的荷塘月色”之中享受到“独处的妙处”,又怅然有感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并因联想起江南采莲旧俗而终觉眼前景致的不足,欲超脱而又终究没有超脱。文章的“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四)景物特征 文章还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并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如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从而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五)介入内容 作者在实写景物之中介入相关内容是有目的的,对于我们了解中心是非常重要的。第7、8段写江南采莲的旧俗与惦念江南采莲的景象,是用来与眼前景物相对比的。
解答: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中心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作者十分苦闷,只得到美丽的荷塘边来,借景消愁;但现实毕竟还是现实,虽然一度沉醉在美景之中,但仍然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所以更加苦痛。
解题方法连接
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方面分析课文,往往带有片面性与个别性,但综合这些片面性的与个别性的认识则可以构成综合认识。前者可以看成是感知中的感觉部分,后者可以看成是感知部分的知觉部分;也就是说,感觉部分是个别认识,知觉部分则是综合认识。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有了感觉还不够,还要上升到知觉方面来。我们的同学理解《荷塘月色》所抒发的感情,喜欢就感情谈感情,往往不能到位。其主要原因,只是谈个人的感觉,即从某一个方面论述作者抒发的感情。上述解题过程:先多角度分析,后综合性归纳;从感觉上升到知觉,有效地达到了整体感知的学习目的。
范例2  《荷塘月色》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景的?
分析:
先说第4段,作者写月下荷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荷香,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把盛开和含苞待放的两种白花比作“明珠”、“星星”,是因为月光之下,荷花也成了银白色的,与“明珠”“星星”有了相似点。写荷花的缕缕香气经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悦耳醉心;说有又捉摸不定,说无又萦绕身边。这种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决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又如第5段写月色:“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青雾似动非动,似止非止;欲上又不上,欲下亦不下;这里紧扣荷叶荷花来写月,表现了月色的朦胧柔和。
解答: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文章把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地表现出景色的素雅、朦胧、静美等特点。
解题方法连接
欲回答景物描写之特点得先找到景物描写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在第4段与第5段。找到这样的景物内容之后,再通过朗诵、静思等感知方法,调动自己的经验与知识评析其主要特点,然后将这些分别品析的特点综合起来,就能达到整体目的。如果仅仅抓住某一段分析特点,往往带有个别性,而综合这些个别性的认识则可以构成整体认识。由此得出结论,《荷塘月色》整个景物所描绘的特点则是素雅朦胧。
范例3 《我的空中楼阁》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要说清题目的深刻含义,应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
在读这篇课文时,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我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 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

[1] [2]  下一页

高一册新课程第二单元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