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是2000多年以前司马迁想起孔子时的感受,今天的人想起司马迁、来到司马迁祠来拜祭他的时候,心里何尝不是怀着"高山仰止"般的崇敬心情。穿过芝阳桥,就踏上司马坡上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司马古道,曾几何时这里是通往长安城的车马大道,来来去去的尽是行路人的匆忙身影:云游的僧人,赶考的书生,流浪的艺人,做发财梦的商人。如今的司马古道却是这般的寂寞,落满了唧唧喳喳的麻雀们,寂静得仿佛是条"悠长悠长的雨巷"。司马迁祠那一级一级的石阶或许数得尽流走的岁月,却算不清来访者的脚步。祠堂里千年的柏树发散着树木的芳香,在树的回忆中,司马迁墓从来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除了这些树们,有时候来闲逛的鸟儿们,还有谁在陪伴他呢?树们并不了解,人们在心里惦记着他,而他的生命也超越了他生活的年月,超越了整个西汉王朝,甚至超越了树木和祠堂,与伟大的《史记》一般成为永远。
站在司马坡顶,先前眼睛并不能看到的地方就在眼前呈现和展开。在我们的眼睛所不能看到的2000年前那个年代,20岁的司马迁背着简单的行囊,从故乡出发,开始他历时10年的云游生活,那时侯的他,犹如一个现代的背包客一般,好奇地想要用巨大的热情去拥抱这个有太多未知的广大世界。多年以后,许多的未知已经知晓,许多的未知仍未可知,司马迁回顾一生时提笔写下"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读着这历尽了我们无法真的去体验的、漫长而跌荡的岁月的平淡句子,这片土地就立时有了伤感而肃穆的气氛。在天与地交汇的地方,那烟波浩淼的黄河,正平静地流向苍茫的远方。
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酷刑。西汉人普遍重气节、轻生死,所以很多被判死刑的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受宫刑,不愿意苟且偷生。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司马迁来说,活着所需要的勇气,远大于死去所需要的勇气。这巨大的勇气绝非来自对没有尊严的生命的留恋,而是来自生命尊严的力量。这力量和勇气,使他能够直面黑暗的官场、残酷的现实、漫天的流言蜚语、时人的嘲弄以及痛苦的人生。他卑微而高贵的生命在血泪中被升华,最终凝结为千古绝唱《史记》。
司马迁墓冢
拜谒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陕西韩城芝川镇南奕坡旁的悬壁顶端,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磅礴。从东北坡脚拾级而上,进入建筑群前,壮观的木牌坊正中高悬金字额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司马迁祠的修建年代距今至少已有1600年,现在的山门和寝宫是宋代建筑遗存,元明以来虽然几经重修,但仍保持着原有规模和古貌。
穿过牌坊,循缓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约建于明代以前,上书“高山仰止”。迤逦而上,穿过山门和砖砌牌坊,有九十九级阶梯到达祠院,这里是司马迁祠的主体,由献殿和寝宫组成,院中古柏参天,环境清幽。门额上题“太史祠”,笔体潇洒,苍劲有力,正中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官衣衮服,面貌肃雍,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祠内碑石林立,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特别是郭沫若1958年春题的碑记“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让人陷入历史的沉思。
祠院后是司马迁墓,青砖裹砌为圆形,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前石碑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汉太史司马公墓”。墓顶古柏枝干虬劲,犹如巨掌撑天,矫龙挚云。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之句,于绘景之中寄寓了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在墓前追想他主修《太初历》,又如何忍受宫刑之痛著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坚强不屈,秉笔直书的精神,不由生发出其名可与大河永流,其祠墓可与龙门并古的感慨。
http://www.hc169.net/travel/content/200401/200467.html
司马迁是怎样死的
刘保富
历史很爱跟人开玩笑。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一部《史记》中为无数人立过传,使他们的生平事迹流传千古。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另一位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为司马迁立传时,连传主的生卒年月和死因都只字不提,致使后人为着司马迁的生卒年月和死因不停地打笔墨官司。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以郭沫若、李长之为代表的史学家,根据唐代司马贞《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上那段话:“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推断出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二是以梁启超、王国维为代表的史学家,根据唐代张守节《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正义》上的一段话:“迁为太史令,……五年而当太初元年。”推断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当今的人名词典上,大都从后说。要真正解决司马迁的生年问题,还有待于新材料的佐证。
至于司马迁的死,《汉书》本传上只是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司马迁是病故、被杀还是自尽,没有透露。但公元前91年后,一直跟汉武帝东游西走的司马迁再也见不到其行踪,这却是史实。司马迁倘若是病故,班固会秉笔直书的,从其本传的行文看,这一死因可排除。那么,司马迁的死就有两种可能,他杀或自尽。
东汉学者卫宏在他的《汉书旧仪注》中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下狱死。”后来,许多史籍也沿用此说。但司马迁“下狱死”的说法亦有不可信处,明明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受宫刑而抵死罪,怎么又死于狱中?《汉书》本传载:“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受汉武帝“尊宠”并重用,怎么又会将其杀死呢?再说,司马迁写《史记》是“藏之名山”,他死后多年其外孙杨恽才把这部名著公诸于世,当时汉武帝是不会看到《景帝本纪》的。这样一来,又有人说司马迁可能是自尽。
司马迁是很重视节操的知识分子,宁死也不愿受宫刑那样的奇耻大辱,但尊父命要写完《史记》,他只好忍辱苟活。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冬,他写了著名的《报任少卿书》,实际上这是他的绝命书,此书信写后,司马迁便消声匿迹了。他在信中抒发了自己遭受灾难的满腔悲愤,叙说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讲到了对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在书信的结尾处说:“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给在狱中要判死刑的朋友任少卿写此信时,打算“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史记》已经完稿,感到再忍辱苟活便毫无意义了,遂向朋友剖白了心迹之后,便自尽身亡了。
http://www.unity.cn/2505/dd3.htm
司马迁墓与祠
司马迁墓与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鲁讯盛赞《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题“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1957年,对祠墓进行了重新整修。
2001年收藏,票价不详,图案为司马迁像,塑料版。
(收藏编号:60502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