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馬 遷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一.司 馬 遷
(一)
司馬遷(前一四五 -- 前約八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 )人。父親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曆和黃老之學,武帝時, 移居長安,任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跟父親到長安,在思想、人格 及治學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很大。到長安後,向經學大師董仲舒學 習,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從二十歲起,開始漫遊大江南北。歸後『 仕為郎中』,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卻]將谷改工)、笮、 昆明』。這些活動,對他完成《史記》這部著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
元封元年(前一一零年),漢武帝封襌泰山,司馬談因病不能相 從,憂憤而死,臨死,把自己著述歷史的理想和願望遺留給司馬遷。 三年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搜集整理史科,並在太初元年(前一 零四年)主持改曆工作後,開始寫作《史記》,時年四十二。天漢 年(前九九年),李陵案件爆發,司馬遷因上書救李獲罪,次年下獄 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他曾想到自殺,又想到著 述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許多古代聖賢的苦難中看到出路 ,決心完成自己寫成《史記》的宏願。後二年出獄,遷為中書令,但 無心仕進,積極著述,大約在征和二年(前九一年),《史記》終於 寫成,司馬遷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於武帝末年。 二
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 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 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 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 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 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 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 字。
(二)
「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這個始字一寫完,終於到 了最終。翻翻這費盡半生的心血,心裡又是欣慰,又是哀傷。
二.史 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 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 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 于漢武帝征和三年 。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 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 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 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 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 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 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司馬談死后,司馬 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 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 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 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 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 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獄, 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 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 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 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 《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 《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 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 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 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 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 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 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 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 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 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 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