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史 公 曰 : 吾 聞 之 周 生 曰 「 舜 目 蓋 重 瞳 子 」 , 又 聞 項 羽 亦 重 瞳 子 。 羽 豈 其 苗 裔 邪 ? 何 興 之 暴 也 ! 夫 秦 失 其 政 , 陳 涉 首 難 , 豪 傑 蜂 起 , 相 與 並 爭 , 不 可 勝 數 。 然 羽 非 有 尺 寸 乘 埶 , 起 隴 畝 之 中 , 三 年 , 遂 將 五 諸 侯 滅 秦 , 分 裂 天 下 , 而 封 王 侯 , 政 由 羽 出 , 號 為 「 霸 王 」 , 位 雖 不 終 , 近 古 以 來 未 嘗 有 也 。 及 羽 背 關 懷 楚 , 放 逐 義 帝 而 自 立 , 怨 王 侯 叛 己 , 難 矣 。 自 矜 功 伐 , 奮 其 私 智 而 不 師 古 , 謂 霸 王 之 業 , 欲 以 力 征 經 營 天 下 , 五 年 卒 亡 其 國 , 身 死 東 城 , 尚 不 覺 寤 而 不 自 責 , 過 矣 。 乃 引 「 天 亡 我 , 非 用 兵 之 罪 也 」 , 豈 不 謬 哉 !
項 羽 論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我們從這一段文字可以發現,項羽年少時,就已出現三種個性:不耐煩、善辯、無毅力。學書不成,轉而學劍亦不成,然後自己又說出了一篇大道理來:要學就要學萬人敵。但是一旦真的開始教他可以萬人敵的兵法,項羽又不能有始有終的把兵法學全。通常不耐煩的人,大多具有一些小聰明的,也就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會覺得耐煩的是傻子;為了要說明自己並非不耐煩,所以自然就會善辯;當然,不耐煩的人多半是不會具有毅力的。
所以說,司馬遷在項羽的出場描述中,其實已在隱示項羽的個性,和他日後的烏江自刎,是有密切的關係。
不過項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個性呢?大概和他的才力有關。《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說:「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這樣的情形,不禁會令人想到,項羽會不會由於本身的條件太好,所以便覺得許多事情根本不值得太用心?果真如此,上天給項羽的優越條件,反而成了他自身最大的挑戰!以此而言,也不禁令人聯想:上天實在是公平的,祂給了項羽才力,卻不賜給他堅持和毅力的智慧,除非項羽能夠超越自己,否則上天給予的優點,最終將成為他的致命傷!
由於項羽的個性如斯,讓人誤以為他除了武力以外,無所可取,其實不然。我們看《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鉅鹿之戰前,項羽和宋義二人,對於如何救趙的看法,便可略知一二。鉅鹿之戰前,秦軍聲勢極盛,反秦軍新立的楚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領兵救趙。部隊走到安陽,停留了四十六日而不前進,項羽與宋義為了是否進軍救趙,有了爭議。宋義的意見是: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同疲),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
項羽的意見則是:
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
宋義認為讓秦趙先鬥,即使秦兵勝趙,也必實力受損,本身的部隊以逸待勞,必可勝秦;至於秦兵若敗,則可一鼓作氣,西行至咸陽,一舉將秦朝滅了。這是宋義的如意算盤。但是項羽的看法則不然,項羽認為,趙王新立,聲勢和實力都不足,根本無法對秦朝的軍力造成任何損傷,所以宋義的以逸待勞論根本不能成立。何況一旦秦軍滅趙,聲勢和實力只會更強,那會出現宋義所期待的「秦敝」。
我們若仔細比對上述宋義與項羽兩人的考慮,不得不佩服項羽的眼光。由此可見,項羽絕不會只是個莽夫而已。但是這樣的人,竟會做出坑殺二十餘萬投降的秦兵、屠殺咸陽百姓、火燒阿房宮等事,實在令人不解與扼腕。與項梁初起兵時斬會稽守,鉅鹿戰前斬宋義,項羽的表現何其絕斷!但是鴻門宴中對劉邦,項羽的表現,又是何其猶豫!既立懷王,又殺懷王,讓人不知項羽心中是如何盤算。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的話語,成為千古笑柄!真是對「萬人敵」兵法略通其意的後遺症。
四 .教 材 教 法
項 羽
劉 邦
君 臣 對 比項 羽
范 增
謀 士 對 比范 增
張 良
項 莊
樊 噲
奸 細 對 比項 伯
曹 無 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