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的张扬与学生的张扬,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笔者在学生上高一时,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古今诗词的背诵与分析,没有这点作基础,学生是不会有上述发言的。
【案例扩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张力”实质上是如何把“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的问题,它训练的是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这种实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相吻合的,是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受本案例启发,上出“张力”有两条途径:一是调动学生“张扬”自己,主动把新信息与旧信息相联系,其前提是“新信息”关涉到的“旧信息”必须是学生已知的。二是教师的“张扬”,前提是“新信息”关涉到的“旧信息”是学生未曾占有的。
在此以前,笔者在探索过程中只重视了后者,忽视了前者。这样发展下去不符合当今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今后在“张力”的问题上,“权力”能放给学生的一定要放给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探讨出“张力”与“学生张扬”之间的结合点,找出“启发点”或“刺激点”。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转摘自《语文学习》2002年第5期
安徽阜阳市第三中学作者:赵文汉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