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教学设计

“议论文观点的提炼”教学设计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30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议论文观点的提炼”教学设计,

一只猴子捡到一把刀。但是,这把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它跑去请教砍柴人:“告诉我,你的刀为啥那样锋利?”“我把它在石头上磨过。”“磨过就行了吗?”“磨过就行”。猴子高兴地跑回去,拿起刀就在石头磨起来,一直把刀口磨得差不多和刀背一样厚,再拿它去砍树时,不用说,就更加砍不动了。

[提问] 这个材料中,有猴子,有砍柴人,也有猴子和砍柴人的关系。可以说至少有三个观点。那么从猴子的角度它犯了什么错误?

[参考] 猴子犯的错误是他对待这个砍柴人的意见是一知半解,就下了一个结论。然后就去付诸了实施。结果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答案。它只是知道磨,不知道怎么去磨。用什么方法去磨,一知半解。

[提问] 从砍柴人这个角度来看,它又犯了什么错误?

[参考] 没有把正确的方法具体的告诉猴子。做老师,教育学生要尽心尽责,认真仔细,要把方法告诉给学生。

[提问] 再从猴子和砍柴人共同的关系合起来又能提炼出什么观点呢?

[参考] 作为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应该弄清楚弄明白,而不是一知半解。老师教学生应该具体全面,耐心仔细。学生求学要周全,老师指教要耐心细致。

[提问] 从三个角度看,哪一个角度是最佳角度,为什么?

[参考] 从猴子这个角度。因为这篇短文他的主要人物就是一个猴子,是一个关于猴子磨刀的故事,所以应该从猴子这里来下结论,提炼出观点,就是对一件事情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细节,才能了解得更加全面。不至于囫囵吞枣。也就是说作者创作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想通过猴子告诉人们,求学要深入堂奥,不能一知半解。所以这个是我们的最佳角度。

[小结] 最佳角度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是要有新颖性。它要能概括这个材料的主旨。它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第二,是具有概括性。能概括这个材料的主旨

第三,是要有针对性。每一个材料它基本上是要和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学生的实际有关。

关于最佳角度的理解:

①关于最佳角度。最佳角度当然很重要,但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抓不住它,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题。确实,在一个材料看完以后会想到很多个观点,那么哪一个是最佳的角度呢?我觉得对大家平时作文来说,最佳角度的理解应该宽泛一点,我们不要把最佳角度理解为唯一正确的一个角度,就好象有一句广告词说的,提炼观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对最佳角度宜作宽泛的理解:在所提炼的几个观点中(幻灯片)

最能反映材料本质含义的观点。

自己感受最深、最能阐述清楚的观点

最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观点。

第一指在所提炼的几种观点中,最能反映材料本质含义的观点。一般人的理解往往是把第一种当作是最佳角度。但是后面两种不能说错,只能说相对而言第一种更好。还是那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材料:

俄国大作家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把他的故事压缩下来,基本情形是这样的:

有一个银行家,他忽然心血来潮,要跟人打赌,谁愿意在规定的房间里呆上十五年。干什么?就是看书,不能够与外界接触,不能跟别人交谈,那么我愿意付给他一大笔巨款,把这个想法写了一个公告,谁愿意来跟我签这个合同。有一个文化人一看,我愿意。行,我们签约吧,签了以后,把他关起来,在一个房间里,就跟他说,你的任务是在这个房间看书,看十五年。你要是看什么书,你要换什么衣服,你要吃什么东西,不准讲话,写个条子,放在窗口,第二天一定有人给你送来。他就在房间里看,开头是什么都看,没有什么计划,后来逐渐就有选择了,他看小说,看历史,看传记,不仅看这些,还看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快到十五年的时候,这个在房间里看书的文化人经过一番深思,毅然离开房间,结束了这场赌博。

[提问] 材料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要问,这个故事能提炼什么观点呢?

最多的说是关在里面不好受,能出来多好。于是第一种观点出来了,自由比金钱重要。你不能说他错。

第二种观点说,他感到钱是次要的,他在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看了很多书,增长了很多知识,这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也不能说他错。

但是恐怕它不是最佳的。这样想,有几处是关键的,他看小说,看历史,看传记,看哲学,这一处,不要小看这一句,因为看的内容都可以引发出思考,看小说可以领悟人生,看历史,可以知道社会发展,看传记,更有体会了,我们一般的人不能写传记的,都是名人、伟人,那么这些人都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或者更准确地来说,他们这些人曾经给社会作出过贡献,所以才给他们写传记,然后他还看哲学,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它能够帮助他分析问题,他看自然科学,那么更进一步地去解释社会社怎么发展过来的。这个一想就很有味道了,在加上后面离开前他有一句话在那里,“经过一番深思”,他不是随便就决定的,他是经过一番思考,而且思考得很深刻,正因为思考了,他才结束了这场赌博。这样一想,他就想到,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传记里的人就是他的榜样啊。所以最完整的,最准确的、最全面的一个观点应该是:

知识比金钱重要,只有用所学的知识造福社会,才能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不然关在屋里能够做什么贡献呢?这样想起来,前面两个观点虽然不错,但是还浅了一些,相对来说第三个观点就比较完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佳角度。

我再举个例子:

1915年,当时欧洲的一位传教士,来到了大洋州上的一个岛,他这个传教站附近有一个原始部落,他一看,他们的生产力很低,出于好心,于是就写信给本国,然后有人就把一批钢斧无代价地赠送给当地土人,因为他想,你用我这个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就提高了,哪知道不仅没有提高,唯一的结果是增加了当地土人睡眠的时间。

有人一看,马上想到一个观点,说这些传教士不会教人,你不应该只教给他工具,还应该教给他方法。这个观点没有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还有人说,这些土人本来就是不开化的,而且很难跟上时代步伐,你就不要管他。这个写来不怎么样。

但是很少有同学从生产力这个特定概念去思考,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和人,我们实际上学过的,在你们政治经济学概念当中,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和生产关系,而这个两个因素当中,劳动者是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因素,要提高生产力,当然要改进工具,同时更应该提高这些人的素质。现在我们不是常说素质教育吗?这样想,一比较,你的观点就出来了。所以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要提高生产力,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这就是一个最佳角度。

第三个例子,我看到一段对话,这个对话很生动。

它的要求是,根据下面的对话,提炼一个观点,自拟标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戴维爵士为介绍法拉第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找他作了一次谈话。戴维说:“年轻人,可能因为你没有到实验室干过,所以才愿意到这里来。科学太艰苦,要求付出极大的劳动,而只有微薄的报酬。”法拉第说:“但是只要能做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戴维说:”哈哈!你再看看我眼边的伤疤,这是氢和氧实验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曾将你弹疼、让你出血、或者把你打昏吧!“法拉第回答:”是的,不曾有过。但是,每当我翻开装订的科学书籍,它的目录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参考观点] ①科学要付出极大劳动②科学报酬并不多。这两个都可以算是这个材料的观点。但都不是要害。

[明确] 能从事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报酬。这个观点既用了原文,又抓住了最关键的话,也就是说,我,法拉第愿意献身科学,就是歌颂的这种为科学自动献身的精神。相比之下,前面两个观点尽管也不错,又用这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更好一点的就是第三个观点。

深化

最后一点我们要说的是,材料有了,观点你能想出来,要使文章深化,就要由此及彼作开掘。(板书)所谓此,就是材料。我们首先要把材料搞清楚,这个材料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材料的主干是什么,这个材料的最佳角度是什么,然后我们就要把材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对应起来。所谓彼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况。

[提问] 最后我们看一句名言。这句名言你联想到社会的什么?

(幻灯片)当钉子被钉进木板之后,它才发现,榔头的无情敲打,决不是出于毁灭的动机。

[提问] 你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参考] ①在我们的学习中,老师给我们压力,我们才会有动力。我们才会取得(好的成绩)成功。

②我们要理解母爱,因为母爱往往是严厉的,但母爱一般都是为了我们着想。

[提示] 这个材料,此,钉子被钉进木板,而原因是什么?是榔头的无情敲打,而这个敲打是什么?(压力)我们可以联想到,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要求很松,没有压力,能不能前进?(不能)还可以想到家长对我们孩子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希望我们成材,并不是出于毁灭。就是说我们在提炼观点的时候要把材料中的有关内容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找出对应点,同时要联想我们社会上有哪些现象和这个材料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这个材料的观点就是“严要求才能成材”,或者说,“有压力才有动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