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案5课时

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案5课时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578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案5课时,

 

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莒南三中   崔义礼

[学习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2.  掌握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类考题的一般解答思路。

[案例背景]

古代诗歌在鉴赏层级的三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以表达技巧的考查最为常见。理解诗歌归根结底是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鉴赏和评价,而表达技巧是联系诗歌形象与诗人感情的纽带,是读者借以进入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渠道。表达技巧的运用最能体现诗人的风格,即使最通俗的表达都会包含诗人独到的匠心,往往越是平白的诗歌越是包含了更加高妙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耐人玩味之处也往往体现在用现代修辞学的种种概念难以界定和解说的表达技巧上。所以,以表达技巧为突破点不仅是进入诗人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是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捷径。

[案例设想]

古代诗歌鉴赏层次的考点有三个——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层级的考点中,表达技巧是近几年改为主观题型后的热点。由于在中学阶段对“表达技巧”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到底考查到何种程度和范围就成了问题;另一方面,表达技巧太多,究竟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哪几种也是问题。是大面积的接触还是重点突破?二者各有利弊。面广一些,学生接触的多自然在理解上有优势;面窄一些,深入重点的几种,学生在运用上可能更见功力。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教学上见效果和出效率的关键。

基于此,本人拟在教师大面积理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基础上,重点抓住诗歌特有的几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技巧给学生讲解透彻,熟悉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然后通过训练让学生把已经理解的现代修辞学中的各种表达技巧运用到诗歌鉴赏类的习题中去。

教学中,运用讲解和训练结合的方法,把近年高考中常考和将来有可能考的几种表达技巧作以列举,进而引用到对应的训练题中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学会实际应用。

[案例描述]

一.首先简单地描述一下中学阶段常见的几种最重要的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举例讲解的教学方法。

第一步,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进行界定。运用讲解法,提示学生,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总结,顺便就能建立起语文知识的基本框架。

请同学列举中学阶段常见与表达有关的概念。

——总结: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

讲解: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思——写法!所有与表达思想感情有关的手段、途径都可以划归到表达技巧的范畴中,只是写法的分类角度和层级不同罢了。表达方式比较例外,就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诗歌中不常用的说明五种,这个称呼是固定的。其余的有关系到全篇的写法,如象征;有关系到语段的写法,如以景结情;有关系到句子的写法,如比喻、夸张等各种修辞格。所以,考试大纲上规定的“表达技巧”的鉴赏其实就是要求说明写法的优越之处。

第二步,熟悉一下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特定的常用表达技巧。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小结。

针对诗歌的体裁特点提示给学生:诗歌,从表达方式而言最常用的就是描写和抒情;而从表达技巧上说,它有自己的常用套路。学生提示出来的可能有多种,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地详细解释,尤其不必要用现代修辞学中的修辞格来讲解诗歌的鉴赏(如对偶,几乎每一首律诗里都有,那就构不成什么特色技巧)只需讲清四个要点——情景关系、衬托、象征和虚实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杜绝混乱列举,混淆视听,最终抓不住重点而陷入不可知状态。

第一,情景关系。

导入:诗人写诗的终极目的就是抒情,表达感情也是所有艺术的最终目的,而正确处理情景关系就成为诗人首先面对的问题。

请同学列举诗歌在情景关系上经常运用的几种方法。

——讲解:有以描写见长的(即常说的景中含情),有以直接抒情见长的(即情中见景),有先写景后抒情的(借景抒情),不一而足。

出示下面一首诗,请同学分析其中情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

送 灵 澈 上 人 (刘长卿)



www.deyou8.com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戴夕阳,青山独归远。

——小结提示: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乎不是目光所能直接看到的,也非听觉能直接真切感受到的,但诗人以想象之笔创造出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来。后两句只写行人,没写送行的人,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有余味不尽之妙境。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情蕴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只有写景没有直接抒情的一个例子。

在这一点上,可以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作以比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截然不同,陈诗没有明确写景而是直抒胸臆,同样把抒情形象塑造地凸显而生动,古人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就是这个意思。

出示下面一首诗歌,请同学判断景与情同时出现,还是景与情前后相承或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商 山 早 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提示小结: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本诗中的颔联为证。本诗以真实朴素之景,抒凄凉孤苦之情,手法简练,情与景交融无痕,属于情景交融的典型代表。

第二,衬托。

导入:使用诗歌《村行》为例由情景关系过渡到衬托。

村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溪桥原树似吾乡。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商州团练副使之时)

请同学分析这首诗的结尾一句在全诗的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小结:“以乐景写哀情”是情景关系中特殊的一类,是反衬中感染力很强的手段之一,在鉴赏中经常碰到。

这首诗无论从写景的层次上还是从写景的色彩搭配上都极有特色,尤其在动静的互衬和眼前的乐景与结尾的心中哀情形成的鲜明对比更成为此诗被人们称道的亮点。说白了,这就是衬托。诗人先问为什么面对如此美好迷人的景色本该高兴的心情却落寞起来,原来是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和被贬异乡的淡淡忧伤和失落之情用美景比用哀景更加动人。

借此可以给学生引导一个事实,情景关系与衬托并非不能兼容,进而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答案并非一个固定值。

衬托中最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式的动静相衬。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善于在静态中写出动态,又在动态中表现静态。第一句,静中有动,“花落”之声可闻,反衬出山中之静。三、四句,以动衬静,明写动态,实写幽静。

动静互衬是诗歌中很常见的写景技巧。这种技巧早在1999年高考分析杜甫的《漫成一首》C项“船尾跳鱼拨剌鸣”已经体现出来了。

第三,象征。

导入:西方人说,没有象征就没有诗歌。我们理解的“象征”大体说来应该对应于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理论的“托物言志”。象征这一手法,关涉的是诗中形象的明暗两个涵义:实者而言就是指诗人所道眼前之景物,虚者而言指眼前景物之外蕴涵的与景物有本质相似点的某种品格。鉴赏就是要往形象深处挖掘,指出这种形象暗含的品格。例如,看见“鹰”,仅仅理解为鹰是不够的,还要看到蕴涵在鹰这种动物形象之内的刚健精神;同样,马也不一定仅仅是一种驮载动物,也不仅仅是一种带有奔驰、速度、健美等精神涵义的载体,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请同学比较下面同一位诗人写的两首诗中的“马”的象征意义,两首诗中的马是否具有相同的品格。

马 诗 (李 贺)



www.deyou8.com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路清秋。

——提示小结:很明显,这里的“马”已经不仅仅是一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的驮载动物,而是有了人格化的东西寓于其中。其四中以马喻己,自命才性非凡堪负重任;其五则表达了壮士在边关未靖奇才未伸的跃跃欲试的情怀。李贺有23首《马诗》,全部借马喻志各有寓意。与臧克家笔下的勤恳务实、忍辱负重的“马”也有明显的不同。这是诗人对同一种外物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的结果。

第四,虚实结合。

导入:高中课本第五册文艺论文单元中有一篇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通俗地解释了艺术创造中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虚”和“实”。请同学解释一下什么是艺术创造的虚和实,不能从理论上解释也可以举例子说明。

——提示小结:根据同学的理解可以看出,虚与实的概念在艺术创造中并不容易界定和理解,就是在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中,最难以理解的也莫过于“虚实结合”。的确,虚实是一对相对的、辨证的概念,在不同的层级上有不同的理解。简言之:景为实,情为虚;眼前景为实,想象景为虚;事为实,理为虚;现实发生的实事为实,假设寓意的虚事为虚……

接着请同学分析下面一首诗,说明其中怎样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

题 龙 阳 县 青 草 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青草湖,即今洞庭湖东南部,与洞庭湖相连,湖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提示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借助神话描写眼前壮阔的自然之景,神话是“虚”的,但景和情是“实”的;三、四句写醉后的幻觉,洞庭湖是“实”的,幻觉中的银河是“虚”的。一个“压”字把无形的“虚幻”之情化为有形的可感可触、负载重重的“真实”感受,就是典型的“化虚为实”。全诗的悲秋之情中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的失意和怅惘。以浪漫主义手法把悲情发挥到极致。唐温如在这首诗中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达到其抒情达意的目的的。

二.规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类考题的一般解答思路。

导入: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最大特点就是抒情性。诗歌鉴赏的终极目的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要靠形象来表达,形象和感情之间的途径就是表达技巧。所以,所有的形象和技巧都是为感情服务的。感情就是“圣灵”。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三结合”——形象、情感、表达技巧在制订答案时的“三位一体”作用。出题者要求解释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特点时,并非要求考生从理论上做出空洞地解说而是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定情感来具体说明。所以,“具体”就成了关键,也是一般同学在制订答案时最薄弱的环节。

典型示范:如2005年全国高考(福建卷)诗歌鉴赏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提示小结:这个答案就特别注意了“三结合”:有形象,有情感,有表达技巧。三者结合紧密,但从答题角度来划分还是很明显地能区分出三者的结合。而原问题“如何营造意境”看起来仅仅是要求回答表达技巧一个方面。

三.针对性训练。

训练方式:以测验方式及时下发习题,训练之后再投放参考答案,让学生比较,反思,寻找差距,进一步规范答案的制订。

附在每道训练题后是参考答案和教师解析点拨。可以在训练后参考使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的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www.deyou8.com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夜雪的?

——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首句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点出雪的存在,并且暗示出雪的大,落雪的时间长;次句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强烈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色。后两句从听觉写来,积雪压断竹枝可知雪势有增无减。全诗没有直接描写看到、听到的雪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月夜大雪。[最朴实平白看似简单的诗歌都会蕴涵者高妙的表达技巧。]

 

二.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 军 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本诗前三句叙事抒情,最末一句却以写景作结,怎样理解这样写的作用?

——末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而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诗人可能想借助祖国山川风物的壮丽表达战士对家园的热爱。于是离情别绪就不再是哀叹之音而成为坚定的保家卫国的信念。[情景关系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在每一首诗歌里运用都有不同的效果——关键看诗人保持一种怎样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市本二轮资料P80第八类1题)

春  思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试分析这首诗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1)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扑鼻的明媚景象衬托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2)拟人手法,怨东风冷漠无情,不吹愁去,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谴词新奇巧妙。

[物情与人情之关系,常常是正衬或反衬,而乐景衬哀情最为常见;另外,以物之无情衬人之有情也是诗人惯用的“伎俩”。]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兰 溪 棹 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简要分析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景交融,二是动静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以柳梢之“凉月”、倒映在月下平静水面的山色极力描写兰溪之美,全诗没有直接的景物描写但诗人对兰溪之喜爱已跃然纸上;诗歌的后两句写春雨过后的兰溪凉爽宜人的气候引得鲤鱼也“上滩”,在这寂静的月夜发出令人欣喜的响声,越发衬托出夜之静、月之美。与杜甫的“船尾跳鱼拨剌鸣”有者惊人的相似情调和效果。

[开放性的题目,看起来限定了答题的范围是“艺术特色”,殊不知“艺术特色”并非固定值。它要求鉴赏者在第一时间内一眼就判断出最突出的手法,这可是一个最大的考验。]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市本二轮资料P76第二类2题)



www.deyou8.com
  [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末,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离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的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用对比的方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yin的高洁品格。

[这里运用的实际就是象征的手法,表面写眼前的梅花,实质是赞颂具有梅花一样高洁情操的人。通过对比加强了这种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襄 邑 道 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经襄阳入京(开封)的升迁途中。]

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以明快的节奏、质朴简练的语言、鲜明的色彩描绘了诗人在升迁途中的所见所感,情景交融。尤其后两句诗虚实结合运用巧妙。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满天云不动”实际是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照应。而“云与我俱东”也隐含了诗人顺流而下一帆风顺的得意之情和冲天豪气。

[这首诗情景上与李白《早发白帝城》如出一辙;虚实结合的写法与“云中鱼,水中鹰”一致。而“错觉”这种所谓的“写法”还没有被现代修辞家们写入修辞学专著,但这里的运用的确巧妙。]

 

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www.deyou8.com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人之发白因愁而致,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何干?词人故作痴语,有何表达意蕴?

——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沙鸥通体皆白,其实诙谐中仍然继承了上阕的愁情,词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但感情上的挣扎,没有换来心灵上的解脱。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何干?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愁”的到底是鸟还是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词人之愁情借助沙鸥来表现,以物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情更加倍凸现。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如从修辞的运用上有拟人、用典、婉曲、反语,情景交融、衬托、象征、虚实结合等。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设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