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浅探(九年级)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浅探(九年级)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81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浅探(九年级),
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人文精神的重新树立有赖于教育过程中人文意识的觉醒,更需要以全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充实传统的人文教育的内涵,实现人文教育的重建。
对于人文的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指知识,更不仅是自然科学知识,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显然,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健全目标来看,人文教育就是基于此方面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它是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教育。它同时也特指那种与唯科学主义相互补的,关注人生与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人文教育内涵的丰富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这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它属于知识体系,而科学精神是人们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教育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语文教学中具有人文内涵的学习材料种类颇具全面性,几乎覆盖了整个人文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这种丰富的人文性必然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相得益彰,唇亡齿寒
所以语文教育决不能理解为意义符号系统的规则的解读和学习。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要以语言为本,以文学为先导,从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与内在逻辑出发来实现人文精神的塑造。原因很明显,第一,从本质意义上看,语文教育是“语言”为本的,对此没有任何质疑; 第二,我们不满足于对“语言”的肤浅理解,想深刻一点理解并把握“语言”的本质。我们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本质上与人的内在精神,就是一体二名,“语言”即“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即“语言”;“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是世界的呈现模式,是文化本体,“语言”决不是只是什么工具性的载体。因而语文课也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是实现人的精神的过程。从上面两点出发,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语言的教育,是“精神教育”,“文化本体教育”,形成个性自我的主体教育;它决不只是一种如何使用工具简单的字词句篇的训练;语文教育必须深刻地建筑在“精神教育”“文化本体教育”“个性自我的形成教育”这样的基础之上,并以语言的内在逻辑为准则!否则,语文教育就贫血,就断绝了“人”的“精神”血脉,就离开了它自身的逻辑。

五、精神养料的主食
作为思维载体、交流工具的语言好比是构建骨骼的钙质,起到最为基础的支撑思维和心智作用,它使人真正成为人(狼孩不能算社会意义上的人);语言当中所承载的以文学为主的丰富人文内涵则相当于不可或缺的血肉,它使人鲜活、生动、仁爱,更接近于凡人和圣贤。



参考文献:
1.《试论语文素养的背景意义与现实价值》
赵宪宇2006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肖峰, 人民大学出版社94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5.《语言学概论讲义》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网络课程资源
6.《让人文精神在幼小心灵发芽——农村小学文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潘善飞  北仑教科网
7.《由“语文”一词说起》 肖发新 三峡中学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