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拾粹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拾粹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989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拾粹,

2010年初,《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出版,其中汇集了笔者关于语文教育的一些驳杂的文字。不料该书问世,居然有些影响,一些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还特别指定其为参考书。近年来,我在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之外,用较多精力关注和参与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改革,主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担任北大“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首席专家,主编教材,又陆续写了一些和语文教育有关的文字,再次结集出版,就叫《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

“二集”收文60篇,包括 6部分。其一是有关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高考作文、课改,以及课程标准的思考研究等,有24篇,是本书的主干;其二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有3篇;三是谈教师的读书与修养,有5篇;四是讨论大学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以及对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的弊病的反思,等等,有11篇;五是有关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短论,也有11篇;六是随笔与访谈,多和笔者的学术生活有关,有6篇。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出版后,有人称之为“语文课改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我明白这是过奖之词,不过,书中撮录的文字确也记录了语文课改的艰难行进。现在“二集”又要出版,仍然是访谈、对话、序跋、随笔之类,纸扎丛杂,然而旨意未变,和“一集”是贯通的。过几天“二集”即将发行,这里不妨摘录其某些观点,求教于读者。

 

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

 

在一个缺少读书氛围的环境里,如何让我们下一代有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你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

 

正处在成长过程年轻人只有尽量把持自己,不是被动的卷进流行文化,才能培养比较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使自己保持一种真正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学生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最重要的途径,这可能是终生受益的好品味,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

 

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就水火不容,我们要做的是不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要有些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

 

准备高考作文最好先认清“定位”,就是训练写有内容、比较通顺、符合规范的文章。这是“底线”,或者说,这样做了应该就胸有成竹,能得到“底分”以上的成绩。

 

也许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好高考指挥棒,指挥教学如何去克服现下存在的许多问题。这是理想,但也许并非遥不可及的。

作文评分的 “趋中率”畸高,使得高考作文失去了选拔功能。为什么普遍不太重视语文?就因为所谓“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教不教学不学反正都差不多。

 

“高考指挥棒”有负面作用,但也完全可以往正面指挥,我们这次对高考作文改革的建议,总的思想就是利用好“高考指挥棒”。

 

当前高考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的功能。

 

传媒过分介入,甚至炒作,可能对语文老师及研究者有过多压力和干扰,并不利于这门学科建设。所以在感谢传媒对语文教学及课改的关心与支持的同时,也想向记者编辑进一言:对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不要“关注”过度,更不要太多炒作了。

 

这些年 “教育大跃进”让“闸门”开启过大,毕业生数量猛增,洪流滚滚,“供”远远大于“求”,教育“分流”的功能弱化,必要的平衡被打破了。

 

在短短三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与其浮光掠影读许多 “节选”或概论,东张西望上各种“好听”的讲座,还真不如通读一、二十种经典。

 

通识教育不只是课程的调整补充,更不是来些拼盘点缀,而是实行一种更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育理念。

 

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

 

我看北大校园是更加商品化、也更加世俗化了。什么时候能让北大重新找回 “博雅”的气氛呢?

 

先在办学理念上改,在氛围上改,针对“轻视教学”普遍倾向来改,在自己能改的地方先改,改一寸是一寸。其实每个大学、院系都有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从我做起”,总可以有所收获。

 

无论承认或不承认,现代文学 “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是有人担心中国文论“失语”吗?这本书用它的实践做了出色的回答: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可以和西方文论构成积极有效的对话。

 

通过这样一个文集多少了解客家文化,惊叹客家文学的独特魅力,发现文学的天空因为有客家星座而显得更加美丽。

 

 

世事如螺旋,共和国这一个“甲子”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间的喧嚣与动荡,成就与辉煌,现在都折射在普通的生活记忆之中,通过一个公民的经历与体验来呈现,这是鲜活的个人生活史,也是社会变迁史。

 

应该读一点鲁迅杂文,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了解我们传统文化得失,特别是了解100多年来的民族心灵史,了解国情,做到知人论世。

 

鲁迅怀疑科学、物质文明无节制的极大发展,可能会构成对人生的一种“威胁”,他提醒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和物质文化,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

 

现代文学研究的第二代学者是很“专”的,和后两代比,这个 “专”也很突出,而且普遍都很执着与认真:他们都非常自信地以现代文学作为自己的整个学术生命的依托,他们的生活与学术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汉学心态”就是蜂涌“跟进”,是学界的“追星”,失去了自己的学术个性与自信。许多“仿汉学”的文章,共同的毛病是“隔”,缺少分寸感,缺少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

[1] [2]  下一页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拾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