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作文的审题(高三)

作文的审题(高三)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161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作文的审题(高三),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一是观点式命题,即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如《擦亮你的名字》、《近墨者黑》。 
二是问题式命题,这种题目常常由词或短语组成,标明谈论的对象,关系范围等,审题时必须就题目标明的某方面问题选准某个角度,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习惯》、《谈宽容》。
有一种是并列短语式的命题,这种命题多是要求分析关系,因此,我们要分析两个概念间关系。如《清流与活源》、《言与行》、《剪枝与成材》、《读书与采矿》、《滴水与大海》。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因果关系、是非关系、类比关系。  
此外,还有一种附加条件式的命题作文,譬如《吸收与给予——绿树的启示》。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
1、审题的一般步骤
话题作文的审题相对难度较小。但是,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从这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来看,因审题不用心而导致不同程度偏题的作文仍然有一定的比例。此外,审题解决的也不仅仅是切题的问题,它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时,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这是审题要下的主要功夫。
审题就是把“题”(话题)切开来仔细地(审)看。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审题的要求。符合题意,就是要求我们对作文命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准确全面地研读和审视,明白作文命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注意审材料、审话题、审导引和要求。
具体说来,还必须要搞清楚这样的三个关系:
(一)话题与材料是什么关系?话题内涵在材料中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二)话题与导引是什么关系?话题内涵在导引中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三)我的“主意”(作文中心)与审题后的“话题”内涵之间关系是不是等值?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思考这则材料主要讲的是什么,如果你写这篇作文,会从哪个角度切入。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洁白的苹果花瓣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
蹁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伤神,对苹果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
“这个我完全知道。”苹果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请以“苹果树的追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在这篇作文命题中,以“苹果树的追求”为话题,首先是“追求”,但不简简单单是追求,而是“苹果树的追求”,那么,苹果树的追求是什么样的追求?是“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那么,这个话题的内涵基本上就定向于“舍弃与追求”这种关系型的话题。如果抓住舍弃与追求之间的关系来成文,那么作文就可以算得上“基本符合题意”,一般就可以在三类卷中量分。这是考虑的话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深入一步,苹果树的舍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舍弃与追求之间是什么关系?继续看材料,追求的是秋季的“满枝硕果”,舍弃的是春季的“花的美丽可爱”,我们可以这么来命题:舍弃小利,追求大利;舍弃暂时的价值,追求长远的终极的价值;这样就是“符合题意”,可以在二类卷中量分。
再深入一步,苹果树舍弃的是它主动放弃的吗?是它能够不放弃的吗?它的追求是它能够达到的吗?它的追求是它主动努力的吗?这么联系到材料中来,发现:苹果树的舍弃的花并不是它不想舍弃就不舍弃的,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这是一种心态的平和,它的追求也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顺应,它的追求其实就是“舍弃应该舍弃的,追求应该追求的”。这样可以结合到人生经历和体验中来,就可以得出很多的感触。譬如说,对“名”“利”的执著,对传统人物的评价等等。这样说来,审题才叫“切合题意”。量分在一类卷中。
如此,我们来看审题的基本步骤:
(一)抓住话题的核心词,理解话题的基本涵义。
(二)结合导引材料和提示语,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
(三)尝试用一二句话把话题的内涵写出来,回到材料和导引中进行验证。

2、切合话题立意的方法举隅
在作文评分标准中,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等四种情况(当然也有少数作文是“完全文不对题”),也就构成了作文的四级量分的主要依据。那么怎么审题才算是最切合题意呢?
(1)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这位青年抛弃了不该抛弃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寓意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而这个道理,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当年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弃,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再看下面的题目:
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
(2)要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角度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立意容易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题要求了。再举两个例题:
①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②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做到以上“两要”的关键是认真看话题材料。但从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人恰恰忽视了这一条。他们以为只要围绕话题写就可以了,话题材料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用心去读、去理解。其实,果真如此的话,命题中也就只要出示话题而不必再提供话题材料了,如同数学一样没有必要提供多余的已知条件。既然提供了话题材料,就自有命题者的用意。这用意一方面是提示,另一方面就是限制。不用心看话题材料,不了解命题的限制何在,匆匆下笔为文,也就难免出问题了。
(3)要看清话题,仔细琢磨关键词语
一般说来,试题中总会有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关键作用的词语,把握住这些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审题就不会产生偏差。2002年的话题“心灵的选择”,则应扣住修饰语“心灵的”来选材和立论,若只写一般的“选择”,没有触及心灵的内容,都属审题不准确。2003年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必须围绕感情和认知的关系这一核心来写,并且要体现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的影响,有的考生只谈感情或只谈认知,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再如下面的题目: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