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鉴赏诗歌的形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鉴赏诗歌的形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151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鉴赏诗歌的形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典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n



www.deyou8.com
bsp;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2007年全国卷III第9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2007年辽宁卷15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