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鉴赏诗歌的形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鉴赏诗歌的形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151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鉴赏诗歌的形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