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读边塞诗两首

读边塞诗两首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42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边塞诗两首,

读边塞诗两首
                                            孙绍振

                       一,王维《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察院属下的官,正八品上,品秩很低。因此这一任命,在政治上算不得重用,但是对于三十多岁的诗人王维来说,却是一个开拓感觉、想像、体验、欣赏境界和精神生活的大好机遇。习惯于安富尊荣的京城生活,第一次远离中原繁华之地,深入北方荒凉甚至不毛之地,他能够感受到另一种美的境界吗?如果他的美学感受有足够的开放性,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才好呢?他在表现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时,用过比较自由的歌行体,如《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他的《少年行》中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等,但是,那些基本上是想像,豪言壮语而已,文彩风流,但是缺少严峻的实感。这一次是真的上前线了,强烈的实感,是不是还能那么浪漫呢?
       开头两句,平淡得有点像平铺直叙,好像只是交代了一下,远去边疆,目的地很遥远,如此而已。如果不是五言句式,不是平仄交替,似乎可以说不太像诗。但是其中韵味,是有一点讲究的。王维原官右拾遗(从八品上),这次的监察御史,也不过高了一品。官虽不大,但毕竟是皇帝任命慰劳西部边陲大获全胜的将士的特派大员,应该是有相当的排场的吧?但是没有。其中有一个字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单车欲问边”中的“单”字。这个中央大员,出巡边疆,居然是“单车”,应该是很不得志,有学者认为这是有关当局有意借此“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其心情之沉闷,从这个“单”字中略见端倪。接着下去说:“属国过居延。”“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这里是指自己。典属国是秦汉时的官名,管理小国(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据宋徐天麟《西汉会要》载,其俸禄二千石,与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京兆尹(掌治京师,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市长)等官拿一样的工资,按理官是不小了,但可能实际地位不高,所以王维在《陇头吟》中就提到过“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王维在这里自称“属国”,不是自谦,而是牢骚。
       有的文章,在赏析这首诗开头两句的时候,这样写:“‘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边塞。”这叫鉴赏吗?诗中的奥妙,一点都没有感觉。还有一种文风,就是古典诗话中流行的,只说个感觉,例如《唐诗直解》:“此等诗,才情虽乏,神韵有余。”才情乏在哪里,神韵又余在哪里,都是印象,不讲道理。为什么呢?没有把王维当一个大活人,没有把王维还原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去,因而也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用一些常识来搪塞读者。
     懂得了王维的身为大员又无排场的原因,才能懂得为什么国家军队很争气,打了大胜仗,而一个中央大员,王命在身,前往庆功,却一点兴奋感、自豪感都没有。把自己比喻为征蓬,王维身上的贵族气荡然无存,好像身不由己的平民,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随风飘荡,沿途那么多景观,他没有感觉,只看见“归雁”而且是往“胡天”“归”去。这当然与自己离别中原家国有关,因情取景,情因景发。但是,严格说来,用这样的景,表达这样的情,不能算是很有创造性的。飞蓬、归雁,在唐诗中早成俗套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给一些粗心的诗评家以“才情”有点“乏”的感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王维在唐代诗人中,是比较全面的,《岁寒堂诗话》以为他的律诗可与杜甫比美,而古体可与李白比美,历代诗话家对他评价很高的。从艺术成就的全面性来说,他仅次于李白、杜甫,而高于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可是,即使是一个天才诗人,也不可能每一句都写得很杰出,免不了有些弱笔,甚至败笔。王维这一联,应该是比较弱的。如果一直这样弱下去,那么这首诗的水平就可能是平平了。但是,王维毕竟是王维,下面突然来了一联神来之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无疑是千古名句,得到历代诗话家的一致称赞。《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良贤清雅集》:“‘直’‘圆’字,十二分力量。”
     众口一词都说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一千多年来,那么多诗话家,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唐诗评选》说:“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极致也。”,《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说:这两句“写景如生,是其自然本色中最警亮者。”《絸斋诗谈》说:“边景如画,工力相敌。”说来说去,观念是一样的,就是诗人写景写得真实。但是有人又提出疑问,好像不太真实。《唐诗广评》引蒋仲舒曰:“旷远之界,孤烟如何得直,须要理会。”这个“理会”是什么意思?这位蒋先生说得含糊,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只有《唐诗解》回答说:“夫理会何难,骨力罕敌。”但“骨力”是什么?在哪里?还是含糊不清,一般读者没有办法“理会”。概念缺乏严密的内涵,是中国传统诗话的一个弱点,也就是限于感觉,而没有严密的内涵。就是曹雪芹,对这个问题,也只能借助人物之口,谈谈感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曹雪芹毕竟是曹雪芹,他不太理会什么写景。干脆说,如果光用写景来衡量,可能是“无理”的。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无理”。艺术是心灵在形式的审美规范挟持下进行的创造,是不能单单用理性去比照的。诗人的视觉是超越理性和感觉的原初状态的。
      “大漠孤烟直”之所以生动感人,当然与写实有关,但并不是说,只要超越写实,就不艺术、不美了。诗的形式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想像和虚拟。这首诗是抒情的,不完全是以写实感人,而是以情感人。即使表面上是写实,其中必然是经过情感同化了的。“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征蓬、归雁,都有悲凉,但是都隐含着。由于征蓬、归雁带来的空间感,不是文人狭小庭院式的悲哀,而是,充满在广阔天宇之中,须要仰视才能充分感受的。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空阔从天空转入地面,天地连在一气。烟之直,其实也不一定要用当年的狼烟的物理性能来作证,诗人完全有权在想像中创造。
     王维不但是个诗人,而且是个画家。他老是觉得自己绘画的才能超越了写诗,自己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之一》)苏东坡说过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话家说他“边景如画”,但是,画和诗是有矛盾的,张岱就说过,好诗不一定就是好画,好画不一定就是好诗。莱辛在《拉奥孔》中也专门论述过诗与画的矛盾。
      但是,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图。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孤烟,是狼烟,是战争的烽火,是警报,紧张的警报,却用静态的垂直构图表现,就构成了一种张力。画面的稳定感和形势的紧张感得到互补,形成了一种紧张与宁静交融的境界。这种境界不完全是自然风光,而是诗人内心对战争形势感受的净化。从征蓬的无归宿感,变成了苍凉的美感,是诗人少年豪迈之气向中年苍凉之气的拓展。不从艺术家风格的发展和丰富去考虑,单纯从烽烟是否能直去衡量,是不得要领的。在这里,分析这首诗至少要考虑四个因素:一,外部景物之特性;二,内心苍凉之气的外溢;三,天才画家以静态构图和紧张战争氛围拉开审美距离;四,诗歌对仗技巧对“直“和”圆”的活用。这四者的猝然遇合构成了艺术的美的创造。

[1] [2] [3]  下一页

读边塞诗两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