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读边塞诗两首

读边塞诗两首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42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边塞诗两首,
      最后两句,表面看比较平静,但好在暗含一个突然的心灵的转折。前面不但画面是宁静的,而且诗人的心态也是凝神的。可是来了侦察兵(候骑),得知距离目的地还很远,而那里正是历史上英雄建功立业的疆场。诗人的心情为之一振。
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的心情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变化:
      第一层次是,单车之孤独感。
      第二层次,是宏大苍凉的宁静感。
      第三个层次,是宁静凝神被中止,对军旅的前瞻,孤独的失落淡化,中央王朝大员的心灵为职务角色的感觉所充溢。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这一句可以说是白描,抓住了特点,有一点震撼力。因为,第一,草在一般读者印象中,不是黄的,就是绿的,而这里却是白的。为什么?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故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因为有个潜在的信条:既然是生动的,一定写实的。其实,不是写实的,而是想像的,只要能表现极其寒冷的效果,不是更有创造的魄力吗?诗中还特别点出了“八月”(阴历),在中原地区,这时还是仲秋,而“胡天”却下起雪来了,这都是说明天气寒冷的雄辩性的特点。第二,在一般情况下,草是很矮小的,而且是柔软的,风一吹,最多就是望风披靡而已。俗语说,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倒而不折,是草的一般特点,而这里却是“折”了,那是非常干寒,枯得发脆了。岑参在另一首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就写过“北风吹断天山草”。“天山草”,明显是泛指的。岑参很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尤其是抓住局部特点,以激发读者全面的联想。在《走马川行》中这样写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连石头都给吹得乱动起来,可见得风有多么凶猛了。又如“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天气之寒冷,冷到马毛上都蒸发着汗气,这是激战之中的寒冷的效果,已经是很有特点了,但是更有特点的是,刚刚冒出来的汗水,又结成了冰。在这一点上,岑参是很有魄力的。
岑参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运用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千古名句。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就是因为,这种比喻不是一般的比喻,一般的比喻大抵都是近取譬。其原理我们在解读“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已经谈过了。把雪花比作梨花,在联想上是远取譬。第一,雪花是冬天的景象,而梨花则是春天的景物,和冬天在时间上距离比较远。在汉语中有“雪花”这个词语,是很有特点的。因为在英语中,雪花是flake,只是扁而薄的小小一片或一层,连木头屑也属这一类:A small piece; a bit(一小片);A small crystalline bit of snow(一片小而透明的雪片),和花可以说是毫无关系。虽然如此,但是汉语中的雪花的联想意义已经固定了,自动化了,缺乏新鲜感了。因此很少有才华的诗人用花来作比喻。《世说新语》载,一天下大雪,谢安问他的子侄如何形容。侄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把它比作盐,谢安说不好。谢安的侄女谢道蕴(后来成为著名的才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显然,柳絮的比喻比较好。当时就没有人往花上想。李白著名的比喻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前面已经说是“燕山雪花”了,还是不屑在“花”上打主意,宁愿比作席子。杜甫的《对雪》更是有意和花不沾边:“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说它根本就不像花,比说它像花更新异。
       当然,用花来比喻雪,也还是有的,但是往往不直接用“花”字,而是用“花”的原字“华”字。因为“华”往往和“丽”、“贵”、“彩”等相关连。和雪比较近的联想是梅花,唐太宗的宫体诗中形容雪“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和柳絮、梅花联系,像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自动化”的联想。李白的宫词中有“寒雪梅中尽”。雪花和梅花的时间距离比较小,是近取譬,因为梅花在冬天的雪中开放,直到毛泽东的《咏梅》还是如此。而梨花,要到早春才开放。岑参在这里,在联想时间的距离上作出了突破,就有了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陌生化”的效果。这里不是一般的陌生化,而是强烈的陌生化。因为:第一,不是很微观的雪花和梨花,而是很宏观大背景上的“千树万树”:第二,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岑参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有眼前猛然一亮之感。这是心灵惊异的一种发现,动人之处,不仅仅是雪花如梨花一样的美,而且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这种一刹那的感觉,如果不是诗人抓住,不当作珍贵的发现,一般人很快就会被把它遗忘了的。
       这首诗是一首古风,但不像一般古风那样,用的是乐府古题(如《战城南》、《关山月》、《折杨柳》、《北风行》、《长相思》等等)。因为用古题,往往多多少少要遵循古意,而岑参喜欢自己命题,不但在内容上相当自由,而且在形式上,在句子的多少和长短上,都比较随意。这可以说是一种古典的“自由诗”,有时叫做“歌”,如岑参就有《白雪歌》、《火山云歌》《轮台歌》,白居易有《长恨歌》;有时叫做“行”,岑参写过《走马川行》、《热海行》,白居易有《琵琶行》。文学史上叫做“歌行体”。 
       名叫“白雪歌”,就是要集中写雪。诗中直接点到“雪”的有四处,以上是第一次,当然是表现写雪之美。
       岑参诗对唐诗中的雪的美感有所发展。
      在盛唐前的诗歌中,风花雪月是传统主题。有打油诗曰:“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把雪作为冬天的景观来欣赏,已成了俗套。从皇帝到王公大臣、文人学士,都以雪为美,以“对雪”、“喜雪”、“赏雪”为题者甚多,还有不少奉命与皇帝唱和(奉和)来赞美雪景之美,带着强烈的贵族和士大夫气息。雪在他们笔下,是一种美丽的景观,雪不会带来寒冷的感觉,冻的感觉,相反倒是增添了温暖的诗意。连李白也是这样,他的《秋浦清溪雪夜对酒》中有这样的句子:
           披君作我貂,对君白玉壶。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
      最多不过像杜甫《对雪》,想到了“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雪不是美妙的风景了,而是令人想起远方战场上的牺牲者,不由得悲痛。从悲壮的、牺牲的角度来感受雪,表现了难能可贵的平民意识,即使“急雪回风舞”,也没有多少美妙的曲线,而是引发了悲痛的感觉。不从士大夫的角度来看,平民意识使得诗人觉得雪不是那么浪漫的,而是和生命的苦难有联系的。
      岑参从战争的现场写边疆将士感觉中的雪,雪仍然是美的,但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的温暖,他并没有回避寒冷的感觉,但是也没有杜甫那样的悲苦之感,,而是一种以酷寒为美的豪迈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岑参对唐诗中苦寒美感的一种开拓。
接着下的苦寒之美,不在大自然的广阔视野中了,而是到了将军的帐幕中。这样的空间跳跃性是很强的,但很自然,只用了两个细节:“珠帘”和“罗幕”,就过渡到将军们的感觉中。一个“湿”字,点出了这里的温度稍高,但还是寒冷的,贵至将军也不能免:“狐裘不暖锦衾薄”。这一句尚不能算是特别出格,是一般生活上的寒冷,和中原的寒冷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只用两个细节,一个是“角弓”,一个是“铁衣”,就写出了苦寒之美的第二个方面,这和前面的千树万树的梨花相比,是另外一种境界。冷到武功都很难正常施展,但是没有苦的感觉,只有雄豪的感觉。在“翰海阑干百丈冰”背景上,将军们的情绪如何呢?“愁云惨淡万里凝”。云的性质是忧愁的,而且是笼罩着、凝固着一切(万里凝)。这可真是和杜甫所想像的雪的愁苦有一点相近了。但是接下来,却是一片欢乐的美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环境是严酷的,但是,生活的乐趣,带着地方色彩,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情调。这种欢乐,又和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不同,没有上层下层苦乐的对比,而是欢送回到中原者的联欢,三种乐器并列(而不是只点到一种,把其它留给读者想像),连形容词都没有,就增加了欢腾、热闹的氛围。这时的情绪,已经从“铁衣”和“角弓”的艰难中转化为轻松了。情绪的变化,至少可以避免单调。岑参显然对这种欢乐有深切的体验,这是和酷寒离不开的。紧接着就点明了严峻的寒冷环境:“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又一次点到了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读边塞诗两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