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⑷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贸的指导思想。
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⑸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化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二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三、近现代农业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2、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农民在湘、鄂、赣三省成立省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并且组织农民支援北伐战争。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并于1931年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同时中共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将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①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②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③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①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村生产衰退,粮荒严重。②中共于1947年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6、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土地问题,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并且在这次土地改革中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使广大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结果: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8、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农业的地位和今天的发展方向
①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完成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②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A、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B、农民增收已从过去的主要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增产和提高价格转向主要依靠结构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C、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已完全由市场自主调节。D、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方向。必须走农科教相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为迎接挑战,农业发展必须保证落实以下几方面:
A.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农村人口稳定。
B.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中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
C.实行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现代化。
D.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E.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
F.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G.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之路。
H.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
I.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检测
一、单选题
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据此回答1—4题。
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
A数量很大,约有 10 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2、根据教材相关知识,我们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商代青铜铸造业只生产贵族祭祀用品和工艺品
B商代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C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制造业取代了青铜制造业
D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仅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4、明清时期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方式不包括( )
A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 B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
C扩大土地开垦面积 D革新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此回答5—10题。
5、下列水利工程的兴修,其主观目的不在于农业灌溉的是( )
A孙叔敖修芍陂 B西门豹修西门豹渠
C李冰修都江堰 D郑国修郑国渠
6、下列古代兴修的水利工程,按地域的分布从北到南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芍陂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灵渠
A③①②④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7、两汉时期在黄河流域兴修的水利工程是( C )
①郑国渠②六辅渠③白渠④坎儿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8、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水力资源综合开发的经验,其中对水利的开发和利用表现不包括(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