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今年清明节后两天,我赶到浙江海宁市寻访徐志摩故居,一路低声吟诵着他的这首名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 1931)是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学者。中学时代,我吟着他的《雪花的快乐》,想着他的浪漫故事,仿佛自己也幻化成雪花,快乐地消融。这既有少年不识“爱”滋味的冲动,更多的是对诗人的仰慕和崇敬。今天,我站在故居的门前,忽然感觉这种敬仰心情像盐官的潮水般涌来,禁不住轻轻地对诗人说:“我悄悄地来了,正如你悄悄地走。”
徐志摩的故居有二处,一为老宅,一为新宅。故居是幢两层高的中西合璧的小楼,是其父徐申如为徐志摩与陆小曼(名眉,江苏常州人)结婚而建造的新宅。徐志摩深爱此屋,称其为“香巢”。清水叠砌的青砖墙,间杂着红砖砌成的线条,水泥涮石的门套,衬托着诗人表弟金庸的手书匾额“诗人徐志摩故居”。跨进门槛,可见天井上方有个用铅合金包起来的天窗,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把我们的身影定格在一个个方框内。转身张望,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剪着齐耳短发的陆小曼的倩影。我想,当年,陆小曼也许就站在这里,翘首等待爱她的那个人回家,常常是等到很晚很晚。
“香巢”主楼底层正厅是中式布置的客厅,铺着德国制造的彩绘地砖。厅内有徐氏“安雅堂”匾,是启功的秀丽笔迹。东西两侧有徐志摩家世、生平、思想及文学活动陈列。一个个相框里,诗人梳着西洋发,戴一副金边眼镜,英俊洒脱。横溢的才华,夹裹着追求自由的思想,纵横文坛,演绎了诗人短暂而绚丽的一生。
小曼是志摩的第二位妻子。他们的结合虽历经波澜曲折,但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他们的举动悖逆了世俗,以致证婚人梁启超作了古今罕见的婚礼训词:“志摩与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习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对恩师的这番训词,志摩心里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
从底楼到二楼,要爬一条木质楼梯。这楼梯,你踩我踏,已留下了两行深深的磨痕。我生怕惊醒志摩与小曼的清梦,踩着楼梯的脚步放得很轻,但还是发出了“吱吱吱”的声响。与楼梯相接的是休息厅,摆放着坑榻和红木单靠椅。东侧是志摩和小曼的新房,房内置粉红西式家具和铜制眠床,有西式壁炉,还有小曼的梳妆台。这房间的内部装修及居室布置把中西文化的情感和格调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说,这都是志摩亲手而为。如今,诗人精心选置的一屋一物都给文字标上了出处,他和小曼的居室也像其他名人居室一样用红绸拦出了一个不可越入的空间。
志摩与小曼的新房正对面,便是“眉轩”书房,有藤椅、书桌。在此,志摩写下了蜜月日记《眉轩琐语》的第一篇,完成了小说《家德》,编就了《诗刊》第二期,似乎印证了“任何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的俗语。
相连的“清远楼”是志摩邀朋唤友叙谈的所在,“清远楼”三字还是诗人通过刘海粟向康有为索题的。屋顶有露台。伏案疾书的志摩常常来到这里,双手叉腰,舒展筋骨,眺望东西两山,观景吟诗,《望月》诸诗就在这里孕育诞生。楼后有一水井,井沿鲜苔斑斑。“眉,这一潭清冽的泉水,你不来洗濯谁来;你不来解渴谁来;你不来照形谁来!”而今,人去井在,清冽的泉水似乎还蓄存着诗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激情,余韵悠长。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由南京飞往北平讲学,不幸途中遇难身亡,时年35岁。“星移斗转几沧桑,诗魂犹绕归家乡”。志摩的坟茔现坐落在西山白水泉旁,没有白玉雕栏,没有长青松柏,没有墓志铭,只有山前山后的乱草。时序已过清明,乱草还有些萧索,也有不张扬的安详。儿子彼德的墓也在一旁,默默地陪伴这位没有尽到职责的父亲。曾听说,陆小曼的最后遗愿是葬在徐志摩的墓旁,但因种种原因这愿望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