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
仙村中学 张远礼
教学设想:《我的家在哪里?》一文是冰心老人晚年思念家、眷恋家的一种真情流露,感情真挚,耐人寻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对家的思念、眷恋这一根情感的主线,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明确散文的特点,学会在阅读中快速找出重要信息,找出疑惑点,进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寻找与作者的共鸣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过程与方法:培养积极主动参与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复习总结的学习习惯,在阅读学习中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见教学目标1、2
教具及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点拨法、讨论法、问题导读法(师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二、 课堂实施过程:
1、播放音乐《我想有个家》,创设对家的向往、眷恋的课堂情景,水到渠成地导入课文。
2、学生讲述心目中理想的家是怎么样的,师生互相交流对家的感受。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互动的课堂活动:
发现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难懂的语句。
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教师作必要的引导和归纳)
语言赏析: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欣赏或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4、小结
三、 课后作业及综合评价:
作业:完成一篇关于离家、想家或恋家的小散文,字数800左右,题目自拟。
评价方案: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具体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课前搜集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2) 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
(附预习作业):
①利用网络、图书等途径查找有关冰心及其作品的资料。
②思考一下,在你心目中,“家”是怎样一个概念?写下你对家的点滴感受,(提示:或思念或眷恋……)200字左右。
③查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欣赏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④找出文中你觉得比较难于理解的句子并深入思考争取自己解决。
二、互动课堂:
一)、设置情景自然导入:
播放《我想有个家》的歌曲,创设对家的向往、眷恋的课堂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中。
导语设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之后有什么感受?(不错,就是想家、恋家)想家、恋家是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每年春节,外出的人们,无论离家多远,总是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因为家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那么,在你们心目中,理想的家是怎么样的呢?(温馨、幸福、和睦、亲切、欢声笑语、充满家人的关怀……)其实,家是一种思念,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家里,我们可以慢慢品味温馨的亲情,尽情地享受家中的欢乐与关怀。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曾写下不少表达对家的思念之情的诗文,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晚年力作《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散文,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追寻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二)、学生自主介绍所查到的有关冰心的资料: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 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