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253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1914年6月,里尔克写下《转折》一诗。在漫长的诗歌道路上,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预示着诗人已开始走向他精神境界的最高峰。在此之前,里尔克一直试图在“可见”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物”一个坚实、可靠的永恒品质。“观看”就是他进入“可见”世界的基本方式。但在《转折》中,里尔克对“观看”几乎采取了一种否定的态度。因为“观看”局限于“可见”的东西之上,必然会“有一个界限”(1)。不仅如此,“观看”自身还潜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对象化中,让事物失去其自身性:他久久凝视才获得它。
 
   星星跪倒在
   强求的仰望下。
   而他内有的香气
   却使一个神灵疲倦,
   它便向他微笑着睡去。(2)
 
   在“观看”中,神“睡”去了,不再向人显身。这样一种“观看”显然是里尔克不需要的,他宣告:“视觉的作品已经完成”(3),而代替它的将是“心灵的作品”(4)。在诗中,里尔克并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心灵的作品”,但他提到了“爱”,也就是说,“心灵的作品”可以通过“爱”来完成,诗人这样写道:
 
   因为观看,瞧哪,有一个界限。
   而被观看得越多的世界
   将在爱中繁盛起来。(5)
 
   “被观看的世界”,即里尔克后来在《杜依诺哀歌》中所说的那个“被解释的世界”(6),这是一个有限的、部分的、分裂的世界,它唯有在爱中才能重新完整和丰盈起来。因为爱是向“敞开”的超越。
 
   我们看到,只是在《杜依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里尔克才真正完成了“心灵的作品”。这个“心灵作品”就是完成“大地的委托”:
 
   大地,这难道不是你的意愿:不可见地
   在我们内心复苏?这不就是你的梦想:
   总有一天化为不可见的。--大地!不可见!
   倘若不是变形,什么是你迫切的委托?(7)
 
   诗人与大地倾心交谈,询问大地的愿望,他知道:“事物的愿望就是他的语言”(8)。如果说,里尔克在他的诗歌道路上曾完成过一次从“不可见”向“可见”转换,那么,他现在所要完成的便是从“可见”向“不可见”的转换。(可参见拙文《里尔克的艺术难题--诗与物》关于此一“转换”的论述)。在里尔克看来,在“可见”世界完成“变形”,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是人在大地上所能够担当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使命。在前文已多次提到的致波兰译者胡勒维茨的信中,他写道:
 
   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短暂的、易逝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热
 情地刻印在我们内心,以便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内心“不可见地”复苏。
 我们是采集不可见之物的蜜蜂。(9)
 
 
   在大地上,不仅人需要和使用物,物也召唤和需要人,正如里尔克在《杜依诺哀歌》第九首中所说: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需要我们”(10)。或许人对物的需要各种各样,但物对人的唯一需要,就是进入人的内心,成为“不可见”的:
 
   ……而这些,靠消逝
   为生的物知道,你在赞美它们;它们短暂,
   却信赖最短暂的我们会给以拯救。
   期望我们在不可见的心中把它们完全
   化入--哦,无限地--化入我们内心!不管
   我们到底是谁。(11)
 
   大地(物)是“短暂的”和“易逝的”,它期待并依赖于人的拯救。但恰恰这个拯救者却是“最短暂者”(12),在《杜依诺哀歌》第2首中,里尔克这样写道:
 
   ……看哪,树木存在着;我们住所的
   房屋还立在那儿。我们经过
   一切只是像一股交替的气流。(13)
 
   山坡上的树依然生长在那儿,人们住过房子还是老样子,人却倏然而去。在里尔克看来,尽管人是“最短暂者”,但能把万物“变形”到内心,使它们成为“不可见”,却是人独具的本质,是人的“人性”所决定的。因此,里尔克说,人存在着,
 
   不是因为存在着幸福,
   一件眼前损失的仓促的利益。
   不是出于好奇,或者为了心灵的阅历
   那是在月桂身上也可能有的……
   而是因为身在此时此地就很了不起,因为
   此时此地,这倏忽即逝的一切,奇怪地
   与我们相关的一切,似乎需要我们。(14)
 
   对大地上的一切负起责任,完成他们的愿望,这就是人在大地上唯一可以去做的事情。至于“幸福”,至于“好奇”,甚至“心灵的阅历”都不是人在大地上唯一能够具有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地上一切“靠消逝为生的物”才给予人以信赖,而不管人是不是“最短暂者”。
 
   但人是否能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这一本质,是否能完成“大地的委托”呢?在里尔克看来,人经常对自己的本质是认识不清的,所以他们才会“既躲避着命运,又渴求着命运”(15)。因此,人不断地告别大地,并以“贯彻的意图”去占有和征服大地,人的状况正如里尔克这样描写的:
 
   谁曾这样旋转过我们,以至我们
   不论做什么,都保留
   一个离去者的风度?正如他在
   再一次让他看见他的整个山谷的
   最后山丘上转过身来,停顿着,流连着--
   我们就这样生活着并不断告别。(16)
 
   因此,人不再需要作为自己生活根基的大地,大地成为可供人利用的材料,而不是一个我们人可在其中完成其真正存在的场所,当人使大地“崩溃”时,人同时也使自己崩溃:
 
   ……我们整顿它。它崩溃了。
   我们重新整顿它,自己也崩溃了。(17)
 
   在机器和技术日益占居统治的时代,大地要求“变形”的愿望,已不仅仅是因其“短暂性”和“易逝性”,而更多的是因为生长在大地上的“物”的不断消失。在这里,当然不是指“物”作为一种质料性的东西的消失,而指“物”的自身性的消失。这种“自身性”就是“物”之所以成为“物”的东西。在技术的强求下,在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中,“物”越来越被移置于它自身之外。早在1912年3月1日,里尔克自杜依诺写道:“世界在收敛,因为物也在收敛,物日益将其存在置入金钱的震荡之中,并且在此发展了一种精神性,此精神性现在已经超过了其不可捉摸的实在性。在我现在涉猎的时代(指十四世纪),金子还是金子,还是金属,是美好的东西,是一切东西中最贴手、最可理解的东西”(18)。
 
   对于里尔克来说,“物”居于其自身的宁静之中,但机器却以它的“强力意志”试图打破这种“宁静”,并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是可以穿透的:
 
   只要机器冒然以精神自居,而不是服从,
   一切所获得的东西都受到威胁。
   在美妙的手上,优雅的犹豫不再灿烂,
   为了更果断的建筑,它猛烈地将石头割切。(19)
 
   对于“物”,“机器”与“手工”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如果说,“手工”是等待、忍耐和承纳,那么,“机器”则是专断和剥夺;“手工”守护着物的“宁静”,而“机器”则把万物不断地改换入新的秩序之中。因此,里尔克说,在“机器成为生活”的地方,机器以“同一个决断,进行安排、创造和毁弃”(20)。一切东西都在机器的组织法则下受到威胁。在此,里尔克把“手”称为“美妙的”,把手的“犹豫”的姿态称为“优雅的”。手的“犹豫”显然与机器的“速度”相对立。在手的“犹豫”中,物以其自身性在场。有趣的是,后来海德格尔也曾肯定过“手”的意义。在《什么召唤思?》一文中,他把思称之为一项“手工活”:“不管怎么说,思也是一项手工活,因而它与手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手的每一劳作中的每一动作都体现着思的要素,手执着思的要素。手的每一动作都植根于思。因此,要是思有朝一日会完成自身的话,思本身就是人的最简单因而也是最艰难的手工活”(21)。海德格尔所说的“思”即意味着对大地(物)的守护,因而与“手工”的“守护”态度是一致的。
 
   在里尔克看来,无论“手工”还是“技术”,都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们决定着人与物(大地)的不同关系。手段的变化也带来人与物关系的变化。技术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人总是站在主体的立场,把大地,把自然看作一个可利用的现成存在的东西。在《沃普斯沃德》中,里尔克就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1] [2] [3]  下一页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