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253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人愿意相信,整个大地是同情他们的,因为人们能够耕耘土地,
 使森林透光,让河流利于行船。他们的眼睛几乎紧盯着人,顺便看看
 自然,把它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和现存的事物,是尽量供人利用的事
 物。(22)
 
   在这里,人们只把眼光放在一个“有用”的东西上,而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广袤的“不可用的空间”(23),以为只有那个“有用”的空间才对人是有价值的。因此,里尔克说,人是“非常片面的”(24)。那么,当人生存在大地上,并与物打交道时,究竟什么是“物”中最值得追问的东西?在后期的一首诗中,里尔克写道:
 
   啊,这并不是新鲜,朋友
   机械排挤掉我们的手。
   你们不要让过度迷惑,
   赞美“新”的人,不久便沉默。
 
   因为全宇宙比一根电线、
   一座高楼,更是新颖无限。
   看哪,星辰都是一团旧火,
   但是更新的火却在消没。
 
   不要相信,那最长的传递线
   已经转动着来日的轮旋。
   因为永劫同着永劫交谈。
 
   真正发生的,多于我们的经验。
   而未来把握最辽远的事体
   和我们内心的严肃溶在一起。(25)
 
   “物”并非仅仅是它们的“有用性”,超过其单纯“有用性”的则是那个“最辽远的事体”。对于里尔克的历史经验来说,在技术时代出现之前,一所房子、一口水井、一株人们天天看见的山坡上的树,一条往昔走过的街道,甚至一件穿过的衣服,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和无限的亲密性,几乎每一物,都还是人们可以在其中发现人性和加入人性的“容器”。“物”所具有的这种收摄人性的价值,里尔克称之为“守护神价值”。因此,这种“物”在本质上已与人的内心溶在一起,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东西。
 
   然而,现代的技术生产却恰恰消蚀了“物”所具有的“无穷意味”,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无形象的活动”:
 
   ……可以经历的
   事物日益消失,而强迫代替
   它们的,则是一个无形象的活动。(26)
 
   “无形象的活动”就是对“守护神价值”的否定,它不再为“物”提供一个缓慢生长和成熟的空间,而是使它们成为“可替代品”。这种“可替代品”在技术生产的“速度”中,可以迅速地消失,也可以迅速地生产出来,在它们里面,已不复有“人性”蕴含。正如里尔克所言:“今天,空洞乏味的东西,假货,生命的仿造品……从美国蜂拥而来。一座美国人说理解的房子,一个美国苹果或那里的一棵葡萄树,都与渗透着我们先辈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实和葡萄毫无共同之处……(27)。
 
   在众多“不可代替的可见物”越来越迅速消失的大地上,“物”充满了回归其本质的“乡愁”:
 
   众人把破碎的王冠铸成钱币,
   当世的主人占有了它们,
   烈火中造就了机器,
   隆隆效命于他的意欲,
   但它们没有带来幸福。
   乡思的矿石执迷着
   要从钱币中离去,从那
   引导它驶向生命之迷津的铁路上离去。
   它傲然回绝了工厂和金库,
   没有被卑鄙地溶化,而是
   复归于坦荡的群山,
   随后,群山将又一次关闭。(28)
 
   然而,这种”复归“,除了进入内心,成为”不可见“的,已无其它逃逸之处,因为:
 
   除了在内心,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生命随着变化而消逝。而
 且外界越来越小以至化为乌有。(29)
 
   大地(物)只有当它进入内心,才不至于在外部世界”化为乌有“。在1925年11月13日解释《杜依诺哀歌》的一封信中,里尔克进一步表达了哀歌的看法:
 
   “除了在我们内心成为不可见的,大地已没有其它庇护所:我们
 以自己本质的一部分参与了不可见之物,它身上(至少)有我们分有
 它的凭证,当我们在此世存在时,我们能够增加我们在不可见之物上
 的份额,--只有在我们心中,才可能完成一种亲密的、持续的变形,
 即把可见之物转化为不可见之物,转化为不再依赖于可见和可及的东
 西,一如我们自己的命运在我们身上既是实在的,又是不可见的”
 (30)。
 
   在这里,我们看到,只有人首先进入内心,把自己的一部分本质参与到不可见之中,他才可能承纳大地进入人的内心。那么,什么是里尔克所说的”内心“呢?众所周知,自近代来,就有两种不同的”内心“,一种是笛卡尔自我意识的内心,一种是帕斯卡尔的”敏悟之心“。后者比前者更内在,更不可见。里尔克遵循的就是帕斯卡尔的”心灵逻辑“。在《穆佐书简》的一封信中他是这样来界定”内心“的:
 
   不管”外部世界“多么广大,所有恒星间的距离也无法与我们内
 心之深层维度相比拟,这种深不可测甚至连宇宙的广袤性也难以与之
 相匹敌。因此,如果死者和后人都必须有一个居留之所,那么还有何
 种庇护之所比这想象的空间更合适、更宜人呢?在我看来,似乎我们
 的习惯意识越来越局促一座金字塔的顶尖上,而这金字塔的基础却在
 我们心中(并且以某种方式在我们底下)如此充分地扩展着,以至于
 我们越是深远地看到我们自己有能力进入这个基础,我们就越是普遍
 地显得进入了那些东西之中,它们独立于时空,它们是尘世的,在最
 广义的理解上,就是世界性存在。(31)
 
   在这里,里尔克认为,意识只是心灵的一部分,在它下面的”心灵“却是深广无边的。里尔克也把这个”心灵内在空间“称之为”世界内在空间“。在这个心灵空间中,无论是死者,还是未来者,都可以共同存在,一切界限都已经消失,万物摆脱了一切束缚,而相互吸引和充溢,从而获得其丰盈的存在。在《杜依诺哀歌》第九首末尾,诗人吟唱道:
 
   看啊,我活着。靠什么?童年和未来都没有
   越变越少……超过数字的生存
   源于我的内心。(32)
 
   因此,在里尔克那里,大地进入内心,成为不可见的,并非是像近代以来的主观主义那样,把可见的东西化为主观的东西。对于里尔克来说,使大地成为”不可见“的,是在于把它转化为另一种维度的存在,即在”我们内心之深层维度“将其转变入整体存在,从而获得庇护。在本章关于人承纳”大地的委托“的讨论主要来自于里尔克在1925年11月13日的信中对《杜依诺哀歌》的阐释,因此在结束这一章之前,为了全面理解里尔克的思想,我将信中最重要的一段话引录于此:
 
   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短暂的、易逝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热
 情地刻印在我们内心,以便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内心”不可见地“复苏。
 我们是采集不可见之物的蜜蜂。……这种活动被不可替代的可见之物
 的迅速消失说支承和催促。对我们的祖父母而言,一所”房子“,一
 口”水井“,一座他们熟悉的塔楼,甚至他们自己的衣服和他们的大
 衣,都还具有无穷的意味,无限的亲密性;几乎每一物都是他们在其
 中发现人性和保存人性的容器。今天,空洞乏味的东西、假货、生命
 的仿造品……从美国蜂拥而来。一座美国人所理解的房子,一个美国
 苹果或那里的一棵葡萄树,都与渗透着我们先辈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
 果实和葡萄毫无共同之处……被赋予生命的、被经历的、同样熟悉我
 们的物即将耗蚀一空,再也不能被替换。我们也许是还认识这些物的
 最后一代人。
   我们肩负着责任,不单单保持对它们的怀念,保持它们的人文价
 值和”守护神“的价值。……《哀歌》中的天使是那种造物,在他身
 上,我们所尝试的从可见到不可见的变形似乎已经完成。对于《哀歌》
 中的天使,一切过去的钟塔和宫殿都是实在的,因为早已不可见;我
 们的此在之现存钟塔和桥梁也已经不可见,虽然(对我们来说)作为
 物体还在延续。
   《哀歌》中的天使是这样一种生灵,它保证我们在不可见中去认
 识更高的实在。--因此,对于我们是”可怕的“,因为我们--爱
 他并转化他的人,仍然依附于可见之物。--宇宙中的一切世界都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