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书法,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诗词和书法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陶醉其间,终至成为被人们所公认的20世纪杰出的书法大师,享誉中外。
毛泽东早年习唐楷和魏碑,中年多攻行书,晚年喜研行草书。他从不师宗一家,善于博采众长,既钻研过二王、张旭、怀素书法,也吸收了李邕、黄庭坚、苏东坡、何绍基、郑板桥诸家之长,如他自己所说:“各个体我都研究过,我都不遵守,我写我的体。”从而创出了独具一格、被人们誉之为“毛体”的书法。那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宏深的学养,可以说没有毛泽东的宏大气魄,就没有毛泽东的豪放书法。正如毛泽东在谈到自己审美情趣时所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也正是这样,于豪放中兼婉约,于刚健中寓妩媚,于雄强中显柔情,于粗犷中见纤巧。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自1911年起到1923年4月去中共中央工作止,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近十年之久。1925年2月,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从上海回故乡韵山,成立了党在农村中的第一个基层组织———韶山党支部。1925年8月底,离开韶山,由长沙动身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就在毛泽东回到长沙,即将离开湖南时重访橘子洲,抚今追昔,激情澎湃,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这首词最早见于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8月发行),后经毛泽东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上。
《沁园春·长沙》一词现在所见有7件手书,其中包括20世纪3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不同时期的书作。文7《毛主席诗词》第2图就是此作,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
这首词的手书原稿用两页红界信笺写成,行草书体,小草取势。正如王鹤滨著《行草书圣毛泽东》(中国人事出版社)中分析指出的:这幅书作的特点,一是大量使用标准草书结构,“层”、“漫”、“流”、“鱼”、“浅”、“谁”、“往”、“书”、“侯”、“水”等字都运用了传统的草法。二是字字基本独立,全词仅有四处两个字的词连,即“岁月”、“学少”、“意气”和“激扬”,其余字虽字间都不相连,但气脉畅通,启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三是通篇脱尽20世纪30至40年代剑拔弩张之势,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但筋骨老健,艳美洒脱,墨润有余,瘠肥合宜,俊逸奇雄,飘飘欲飞,圆笔方笔兼用,藏锋露锋兼施,外柔内刚,布局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雅致严谨。
这幅风格潇洒的书作,被人们誉为毛泽东书法艺术王冠上的明珠、中国书法艺术的至宝。文7邮票所用是20世纪50年代的手迹,即通常所见的被改动的手迹,“峦”改为了“林”,“向”改为了“到”。